您的位置  孕期分娩  孕期生活

易中天:望子成人,坚决反对励志培优|杨东平:“不能输的起跑线”到底是什么线?

  • 来源:互联网
  • |
  • 2021-04-0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原标题:易中天:望子成人,坚决反对励志培优|杨东平:“不能输的起跑线”到底是什么线?

来源|在之间

【易中天专栏】

我坚决反对励志,反对培优,反对成功学

原创作者|易中天(中国知名作家、学者、教育家,厦门大学教授)

我既然是一个教书匠,就来说说中国教育的问题。

几年前,在北京《经济观察报》的一个论坛上,当时有一位演讲嘉宾是教育家杨东平,我说请问杨先生,中国教育和中国足球哪个更有希望?他想了半天说,教育吧。我说为什么?他说足球没有希望也就算了,教育不能没有希望。

问题是,我们要考虑的是中国教育是不是大幅度、大面积地提高了我们整个国民的素质。而现在我看到的是什么呢?是有的教育把人脑子搞坏了。中国教育和中国文化的问题一样,有些弱智化。

搞坏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我们的教育评价目标就是“成王败寇”四个字,就是你如果得了诺贝尔奖就是好,没有得奖或者奥数没有得奖就不行。就是成王败寇,急功近利,见利忘义,忘掉了教育的根本目的。

这种成王败寇的评价标准的结果是不把学生当人,望子成龙,望子成材,望子成器。龙是什么?怪兽。材是什么?木头。器是什么?东西。就是你要成怪兽,你要成木头,你要成东西,就是不要成人。现在口口声声以人为本,最应该以人为本的应该是教育,可是在最应该以人为本的领域最不把人当人。

你看看我们现在的孩子过的什么日子。有一家媒体报道说,夫妻两个白天平时工作比较忙,到了国庆长假,孩子问爸爸妈妈能不能花一天时间陪我到游乐园玩一下。夫妻两个开了一夜的“遵义会议”,最后咬紧牙关,下定决心,拿出一天时间陪孩子上回游乐园。做了第一个游戏,孩子挺高兴。妈妈就问,好玩吗?好玩。那回去就可以写篇作文了吧。孩子当场脸就拉下来,然后垂头丧气去做第二个游戏。做完第二个游戏妈妈又过来了,问,第二个游戏好玩吗?好玩。那你可以写一篇精彩的作文了吧。孩子说,妈妈我不玩了。一天玩的时间都不给孩子,就盯他的作文,口号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那我想请问:人生的终点线在哪儿?殡仪馆。所以从上到下,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家长,全都是望子成龙。所以现在我旗帜鲜明地提出来,我反对励志,反对培优,反对成功学,反对望子成龙。

我的口号就是今天的主题,望子成人。

什么人?真正的人。有标准吗?有,八个字,第一真实,第二善良,第三健康,第四快乐

首先说真实。有人说不可能。这年头你还能全说真话,不说假话。我说能,因为我的真实标准是不说假话。有人说,那你说的全部是真话?我说是。他说那不可能,说真话要倒霉的。我说很简单,你觉得这个真话说出来要倒霉的话,你可以不说。康德说一个人所说的必须真实,但是他没有义务把所有的真实都说出来。因此真实的办法很简单,就是你觉得这个真实是不可以说的,你就不说,然后假话你也不说,剩下的全都是真话,这就是真实。

第二是善良。善良不是说要你到街头去做什么义工,或者学雷锋的那天去扶老太太过街。善良的底线是恻隐之心。恻隐之心就是不忍之心,不忍心人家受到无辜的伤害,包括对小动物。所以不但不能行凶杀人,也不能虐待小动物。我们要在法律上保证公民的恻隐之心不受伤害。

第三是健康。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而心理的健康比身体的健康更重要。

第四个就是快乐。快乐是非常重要的。在孔夫子那里,做人的最高境界是仁,做事的最高境界是权(权衡),治学的最高境界是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快乐是最高的境界。其实人很简单,成功不成功,是否出人头地,是否光宗耀祖,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快乐。(孔子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最后是快乐。比方说现在为什么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家都要去考公务员呢?我非常同情大学生毕业以后挤破脑袋去考公务员,虽然我不赞成,但是我非常理解非常同情,他缺乏的是安全感。有一个农村来的孩子就这样对记者说的,我也不想考公务员,但是我爸我妈让我考。我爸我妈说,孩子,你要考上公务员,咱在村里就不受欺负了。他要的就是一个安全感。

所以我们的社会应该给每个公民提供足够的安全感,让每个公民有足够的尊严,不管他从事哪个职业,不管他在哪个岗位上,他都是一个安全的、有尊严的人,这样他才能快乐。

这就是我对中国教育的希望。我希望中国教育能让我们每个孩子,中国改革、中国社会能够让我们每个中国公民都成为真正真实的人,善良的人,健康的人,快乐的人,这就是我的中国梦。

我觉得,中国历史上学术最繁荣的时代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时期,而学术繁荣至少要满足三个条件:自由的空间、宽容的精神和真诚的愿望。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

因为当时的士人很自由,当局也很宽容。士人,也可以说是知识分子吧,周游列国,朝秦暮楚,反正“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各国的君主、诸侯、大夫,也很大度,没有谁一言不合,就拎起刀来杀人。他们顶多也就是不听你的,然后客客气气把你打发走,这才出现了百家争鸣,才涌现了那么多伟大的思想家。

现在学术界有一种风气,学者之间由于学术观点不同,发展为人身攻击,学生分成两个阵营,然后互相整对方的学生,比如说你的学生来我这里答辩,我就不让你过。

因为看不下去这种现象,我和厦门大学的杨春时教授曾经搞过一个教学实验,就是在课堂上,我们两个人针对实践性美学这个问题进行辩论,争得很厉害,让研究生们在一旁听。我们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们明白,我们俩虽然学术观点不同,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成为好朋友。

在我看来,自从教育部对高校进行所谓的教学改革,也就是采取量化管理之后,中国大学的学术氛围和教学质量就不断下滑。陈丹青先生在谈起这个问题时用的是工具理性批判的思路,而我更同意李零先生的看法,那就是量化管理把高校变成了养鸡场。在这个鸡场里,老师根本没有心思好好做学问,好好带学生,光忙着生蛋了。规定从讲师变成副教授,你要生多少个蛋;从副教授升成教授,又要生多少个蛋。还规定这几个蛋要生在什么地方,比如权威刊物、核心刊物什么的。

我建议大学的事情就该让校长管。像武汉大学的刘道玉、南京大学的曲钦岳,都是我最欣赏的、深深敬佩的校长。

当下,不少人都在讲,泱泱大国,居然鲜有科学家获诺贝尔奖,岂非说明教育失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中国基础教育的质量,其实并不差,我们完全不必有杞人之忧。该忧虑的反倒是:真到有人获得诺奖的那天,中国教育的批评者,会不会一夜之间变成礼赞者?把能不能得奖看作成败的标准,恰恰证明中国教育出了严重的问题。

掉了根本,搞坏了脑子!

脑子被搞坏的表现之一,是不但不会分析问题,甚至也不会提出问题,包括不会反问、批驳、质疑。不会辩论,是因为不会思考。不会思考,则是因为我们的学校,从来就不教这个。学校里教的,是正确的标准答案,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怀疑批判是不允许的,分析和实证则是不训练的。至少,文科的课堂里没有,老师们也不会。文科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全靠中学时代平面几何打下的底子,还得当时就喜欢这门课才行。

甚至就连理科的课堂,也往往只有科学手段(技术和技巧),没有科学方法,更没有科学精神。什么是科学精神?我以为,就是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分析精神和实证精神,是这四种精神之总和。缺乏这个,结果是谁都不会独立思考,每个人都丧失了自我。自我的丧失,必然伴随着道德的沦丧。因为真正的道德,必须也只能建立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怎么可能爱别人、爱社会、爱国家?

受教育者丧失了自我,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丢掉了根本。今日之中国,学校是工厂,院系是库房,班级是车间,学生则是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齿轮和螺丝钉,只不过有的镀金,有的镀铜,有的压了塑料膜。但指导思想和生产模式,则是一样的。目标,是“望子成龙”;标准,是“成王败寇”;方法,是“死记硬背”;手段,是“不断施压”,还美其名曰“压力即动力”。至于孩子们是否真实,是否善良,是否健康,是否快乐,没有人去想。

必须改正。怎么改?回到根本,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让每个人都成为“真正的人”。

本文由“当代教育家传媒”编辑推荐,选自“在之间”,版权归原创作者易中天所有

【杨东平专栏】

“不能输的起跑线”到底是什么线?

原创作者|杨东平(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

本文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编辑推荐,选自“教育思想网”

大家好,我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杨东平,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孩子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不要把儿童时候的成败得失视为一种结果

孩子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现在我们都已经知道,标准答案肯定是不会。因为教育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人生竞赛的根本就不是起点,而是终点!所以真正的挑战并不是在起跑线上而是在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各个阶段。

如果是在起点上竞争,那他不是输在起跑线上,而只会累死在起跑线上。因为一个孩子从小到大,是从婴幼儿到少儿到青少年到青年到成人,这个漫长的成长过程,是蕴涵着很大的风险和危险的。比如说健康的问题、心理疾病的问题,比如说遭受到各种挫折和打击等等,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情况就是青少年的自杀、猝死,还有很多少年得志最后泯然众人、不了了之的故事,非常之多。

所以我们竞赛的根本就不是起点,而是人生的成功。这里面又涉及到一个对于成功的定义。到底什么叫输,什么叫赢?我们通常在小时候把上名校、拿名校学历认为就是成功,后来发现有了名校学历也不见得就有好的职业、好的归宿,后来我们意识到成功是追求职业的成功、追求卓越,再后来发现很多人功成名就但是生活很不幸,最后人们认识到人生的圆满幸福是比事业成功还要重要的目标。所以我们对成功与否的理解是不断升级的。我们绝对不要把儿童时候的成败得失视为一种结果。

为什么现在抑郁症的儿童越来越多?

我们看到有一个现象就是现在得抑郁症的儿童越来越多,也出现了很多学习困难的儿童,那么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有人认为有几个原因:一个是遗传的因素;第二是长期的消极心态导致的;第三个就是他在幼年的时候缺乏父母之爱。

我们意识到相当多的孩子精神不健康,主要是因为:

01

由于家长的焦虑不安导致了孩子缺乏安全感,而长期生活在不安全环境下的孩子最容易得抑郁症;

02

家庭的成员、家庭生活的不和谐也是孩子缺乏安全感、导致孩子的精神病变的原因。我们看到很多家庭夫妻吵架或者婆媳斗争都把孩子拉进来,把孩子作为挡箭牌,给孩子背上了很大的精神的枷锁;

03

家长常犯的一个错误,老是拿孩子去跟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老是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够优秀,别人的孩子更优秀。这种比较对孩子的伤害家长感觉不到,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种压抑对他的自尊心、自信心的损害是非常大的;

04

家长的陪伴缺乏。其实在孩子的幼年、少年,他是非常需要家长的陪伴的,需要家长的亲情。但是太多的家长要么就是忙于工作没有时间,要么就是虽然在孩子身边但他在玩手机玩电脑,他认为这就是陪伴了,其实这不是。

导致孩子产生抑郁、厌学有很多的原因,家长的焦虑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儿童成长的规律,一百年来并没有发生突变

有本畅销书名字叫《好妈妈慢慢来》,这个概念非常重要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