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婴幼护理  婴幼喂养

认知科学博士任婕:解开婴儿语言学习的密码

  • 来源:互联网
  • |
  • 2018-10-1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新浪财经讯 CC讲坛第21期于2017年10月10日在东方梅地亚中心M剧场举行,美国布朗大学教师、认知科学博士任婕出席并。出席并进行题为《解开婴儿语言学习的密码》的。

  任婕:我叫任婕,来自于美国布朗大学。我是一名婴儿认知科学家,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们婴儿语言学习的故事,共同来解开婴儿语言学习的密码。

  我们知道,语言对于人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是我们人类区分于其它动物的根本特征。随着一声哭声,宝宝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对于语言学习来说,其实哭也是有学问的。我们来看这样的一组研究,法语的宝宝哭声是从低到高的这样的一个声音,而德语的宝宝的哭声是由高到低的这样的一个曲线,为什么呢?我们知道在法语当中你好怎么说?salut,对不对?韵律的重音是在第二个音节上,所以由低到高的哭声体现了法语语言的韵律;而德语你好怎么说?hallo,所以由高到低的哭声体现了德语语音的韵律。法国的宝宝以法语的方式哭,的宝宝以的方式哭,我们所有语言的宝宝都以他们自己语言的方式哭,不要小看我们宝宝哭,要仔细听。

  这样的研究表明了婴儿语言学习始于胎儿时期。下面我想为大家介绍的是如何在科学上来证明这样的一个事实,我们来看一组图片,在这个图片里边,我们看到一个宝宝嘴里含了一个奶嘴,同时宝宝听着一些音乐或者声音的这种刺激,我们用这样的一个研究方法,来通过吮吸频率的大小测量宝宝是否能够准确地听到某一种声音,或者是对某一种声音是否有偏好。研究表明,刚刚出生两天的婴儿,喜欢听自己的母语胜过其它的语言,另外一种研究宝宝的方法,是听宝宝的心跳。新生儿刚刚出生24小时以后,听自己妈妈说话的声音的时候,心率会加快,而听陌生人说话却不会。所以这样的研究表明,婴儿刚刚出生的时候就可以区分妈妈和陌生人说话的声音,这些研究对我们胎教常有的。

  再来看这样的一个研究,33个孕妇从怀孕6周起就给自己的胎儿大声地重复讲述一个故事,每天讲两遍,有的妈妈给宝宝讲的是《帽子里的猫》,还有另外一组妈妈讲的是《国王、老鼠和奶酪》,等宝宝出生下来以后,研究者发现,他们喜欢听自己出生之前曾经听过的故事,所以也许在我们胎教的过程当中,我们需要增加读物的多样性,让宝宝充分地吸收自己语言当中不同的音节变化和韵律特征,这样的一个胎教过程有助于宝宝将来的语言发展。

  我们知道妈妈们胎教的时候喜欢给我们宝宝听音乐,尤其是钢琴曲对不对?,非常的美妙,怀孕33周以后,如果给宝宝听不同分贝的钢琴曲,宝宝是可以区分出来的。如何区分?他们还是测的胎儿的心率,宝宝对音乐的对我们的语言发展是有非常重要的的。大家知道我们汉语是一个声调的语言,而声调和音乐是有相同的声学特征的,可以穿过母体传到宝宝的耳朵里的。所以也有可能是我们汉语的宝宝学习声调是在胎儿时期就开始的,这个研究还没有,我们现在在中国正在做这样的一项研究,但是至少它可以告诉我们这样的一个,因为胎教或许会帮助婴儿学习母语的声调和韵律,胎教的时候给宝宝听不同频率的音乐,这种音高的起伏对宝宝的语言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我们大家可能要问,为什么我们可以这么早的就学习语言?到底它的真正的奥妙在哪里?

  下面我们来看这样的一个图,从怀孕的28周起到出生后的4周,宝宝的大脑的沟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看一开始是没有沟回的,对不对?到后来沟回曲曲折折渐于完整,和我们的沟回渐渐地相似。有了这样复杂的一个大脑的结构以后,我们的大脑是有分工的,左半脑主语言,右半脑主音乐,我们大家可以找到语言区,就是我们自己的耳朵稍微靠上一点,我们叫颞叶区。在这个地方是我们用来加工语言的,我现在说话的时候,你们这个地方大脑正在激活,然后右半部相应的部分,耳朵上方的颞叶是在加工音乐的,所以当你们听音乐的时候,这个地方会激活。研究表明,2.5个月的宝宝给他们听音乐的时候右脑激活,给他们听语言的时候左半脑激活。有了这样的一个科学基础,我们再来看汉语。我们刚才说过声调和音乐有相同的声学基础,一般来讲,声调和音乐一样,应该是在右半脑音乐区加工的,可是有研究表明,对于我们说普通话和说声调语言的人来说,我们是用左半脑来加工声调的,这也就说明在婴儿学习母语的过程当中,声调的加工是从右半脑渐渐地转移到了左半脑的,这样的一个发展的过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生物标记,也就是说,研究汉语婴儿的语言习得,可以帮我们解开婴儿语言习得当中脑部发育的密码,我们的研究旨在发现这样的一个发育过程是如何进行的。作为这个研究的项目负责人,我开展了三个不同国家的研究实验室,第一个地方是我们这里(),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所,然后我们测的是普通话的单语婴儿,第二个地方是UC Merced ,在加利福尼亚,在美国我们测的是英语单语婴儿,还有汉语和英语的双语婴儿,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因为他们是同时学习英语和汉语的,年龄组是新生儿3个月和6个月的宝宝,我们用了一种技术叫做近红外成像,它的主要的意思是通过近红外的光打到大脑的皮层上,然后给我们回馈。通过这样的一个成像技术,告诉我们在不同的年龄段宝宝的脑子是如何发育的,在不同的脑部区域,我们给他们听语言的刺激,他们是如何反应的?我们的实验预期是这样子的:普通线个月的时候

  声调就可以慢慢地实现从右侧加工到左侧加工的转移,对于英语儿童来说,由于英语声调,

  所以我们认为英语婴儿不会实现声调的左侧加工,那么对于普通话、英语的双语者来说,我们认为他们在实现声调向左边侧化的过程当中,这个过程会滞后于单语学习者,所以单语学习和双语学习是不同的,双语学习也许是要付出代价的。

  这样的一个语言边侧化过程在行为上它表现出来的是一个认知重组的过程,什么叫做认知重组?下面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去动物园看到了一群不同的猴子,你们谁能认识哪个猴子谁是谁?哪个猴子是小明?那个猴子是小红?不可以,除非你是动物园饲养员的孩子,对不对?可是我们知道,宝宝在六个月之前完全是可以认识不同的猴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九个月的时候,宝宝对猴子面孔识别的能力就已经失去了。由于我们每天看的是人的面孔,从6个月到9个月一直到我们的过程,宝宝还是同样的能够识别人的面孔

  在面孔识别当中,有这样一个认知重组的过程。同样对语言学习来说也是这样一个认知重组,我们看一下印度语的一个数据,我们知道在印度语当中,t这个声音是分平舌音和翘舌音的

  tal 这个词,它的意思是避免,而tal这个词是湖泊,汉语和英语是不分t和t的,比如说英语当中的take和咱们汉语当中的抬走,都是一个类别。我们有研究发现,六个月的英语学习者完全可以像印度人一样,区分印度语当中不同的声音,而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渐渐地他们这种对非母语语音的识别能力就丢失了,而印度小孩仍然具有这样的识别能力,把它翻译成白话就是,你给他的输入,他用的时候就存在,他不听这个声音的时候就渐渐失去。其实认知学习,包括语言学习,面孔学习,不是一个获得的过程,而是一个失去的过程。在我们学习任何认知领域的技能的时候都伴随着一种失去,比如说我们曾经认识猴子,可是现在我们不能识别不同的猴子的面孔,我们曾经可以区分所有语言当中细微的语音差别,可是现在我们听一种外语的时候,觉得他究竟在讲什么?

  学习是一个失去的过程。有很多妈妈在问我,作为母亲,我不想让孩子失去可以吗?或者有妈妈问我,我想让我的宝宝学会世界上所有的语言,他们可以仍然像他们刚出生那样,能够听清楚世界上所有语言当中的细微差别,这样的话,他不就不失去他们之前的能力了吗?

  可是研究告诉我们,多语学习是要付出代价的。我们刚才说了语言发展较单语者稍滞后,而且多语者的脑网络不同于相同年龄的单语者的脑网络,它更加复杂。另外一个极端的例子告诉我们,也许不失去也就不能获得,我们看一下自闭症儿童,大部分自闭症儿童都是音乐天才,他们可以有非常的听觉,可以识别各种各样细微的声音,可是这个世界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太吵了,他们没有办法去那些不相关的声音,而去提取那些相关的声音。所以渐渐地有大部分的自闭症儿童没有办习自己母语的语言系统,尤其是语音系统,所以他们没有办法和我们交流。所以有些时候失去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要不然的话,世界真的太吵了。

  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当中也给了我们这样的。曾经我们都是和猴子一样生活在树上的,现在他们还在树上呆着,对不对?会爬树,我们到了陆地上学会了行走,学会了语言,但是我们失去了像猴子一样那么强健的运动控制能力。从猿到人的过程,也是从得中失去,而从失去获得的过程。

  下面为大家简单的分享一下婴儿学习母语词汇的过程。我想为大家解开一个浑然一体的谜,什么叫做浑然一体?大多数家,还有很多研究者都认为由于宝宝的词汇量太小了,所以他们根本就听不清楚不同词和词的差别,比如说这个宝宝会说,妈妈,爸爸,呀呀 对不对?只有这些。然而研究表明它并不是这样子的。我们做了一项实验,结果我们发现,所有的实验结论都是反对浑然一体的。来,我们现在看一下实验,我们所研究的问题是

  真的像浑然一体那样子,宝宝早期的词库没有细腻的语音结构吗?那么对于汉语来说,宝宝可以区分不同声调之间的不同差别吗?我们知道汉语是:妈-麻-马-骂,四个声调,然后不同的声调之间是有距离的。我们知道,如果我们以二声为基准,三声妈和二声是最接近的,然后一声和二声稍微远一点,四声和二声是最远的。我们想通过这个实验来测量宝宝究竟在19个月刚刚学词的时候,这时候叫词汇大爆发时期,有没有这样细腻的区分不同声音的能力,所以我们把宝宝抱进实验室,宝宝坐在妈妈的腿上,为了吸引他的注意力,放一个大屏幕,然后有个在跳,然后我们让宝宝看这,等宝宝注视到这个屏幕的时候,我们给宝宝放两个图片,一个是熟悉的图片,在这里,猴子;一个是陌生的图片,啤酒桶。我们认为19个月的宝宝是不喝啤酒的,所以认为啤酒桶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看这个图片看了四分钟,接下来我们开始再次吸引宝宝的注意,然后同时问宝宝问题:猴子在哪?

  然后问完猴子在哪以后我们用眼动仪来宝宝,究竟是看猴子还是看那个酒桶?猴子可以说成猴子也可以变成猴(四声)子在哪?所以我们当时招募宝宝的时候,要尽量避免方言的影响,研究发现猴(二声)子是猴子,猴(一声)子就不太是猴子了,我们看一下橘色的那个数据,然后猴(三声)子就是酒桶了,猴(四声)子就更是酒桶了。所有来参加过我实验的宝宝后来叫酒桶都是不是猴(三声)子就是猴(四声)子。我们这样的实验重复了之前的实验结果,我曾经在美国做过一项关于英语宝宝的同样的一个实验,我们问他鸭子的那个声音,达克变成了达克得。不同程度的这种错误发音,我们发现声调的错误发音数据和英语辅音的错误发音的数据是完全平行的,所以这两组数据给我们的是浑然一体说是不对的。而且经过胎儿以来的语言学习,学习普通话的宝宝已经可以在非常精细的语音层面上区分汉语不同的声调,这样的语言学习能力和语言加工能力其实是和的加工能力一致的,这样的结论给了我们如下:既然我们的宝宝具备和旗鼓相当的词库加工能力,那么在我们平时和宝宝对话的时候,要不要和他们讲耳语,比如说吃饭饭、睡觉觉等等。我们要是知道,一个和我们语言能力一样的人要和我们进行交流,比如说你的老板,我们知道他的语言能力和我们语言能力是一样的,我们过来说:我今天有点难受,我要回家吃饭饭,睡觉觉,

  吃药药,盖被被,老板肯定说:嗯?所以我的是不要。因为宝宝已经有了和我们一样的语言能力,他们完全能够胜任语言加工这种繁重的认知任务,当我们给他们多余的词的时候,儿童语言会加重学习的负担,对我们的宝宝是不利的。

  我们知道在0到3岁的时候是婴儿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候语言的习得近乎完成,宝宝的情感开始发展,社会交往能力也渐渐地有所形成,遗憾的是 在我们国家0到3岁的婴儿认知发展尚属空白,所以我回来希望为咱们国家搭建一个这样的实验室,开展这样的实验研究,因为宝宝是咱们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也是他们的未来。也希望父母们能够多多培养孩子,多多陪伴孩子,和孩子在一起,培养宝宝的学习能力,然后为宝宝培养起健康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然后让宝宝有快乐的童年和健康璀璨的人生。

  在这里,我想为全世界尤其是我们中国的宝宝代言。也许在他们心里,想为大家说一句话就是:我是语言天才,其实我什么都懂。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者审阅,新浪网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其描述。

  《财经会议》报道你看不见的会场实况,会议精华内容,会议直播提前预告,不定期送出免费超值会议门票。微博:财经会议,微信号:caijinghy。扫码更方便。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网站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