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婴幼护理  3-6岁

青春期孩子的六大“可怕”行为!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11-1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原标题:青春期孩子的六大“可怕”行为!

十几岁的“可怕”孩子,折腾得爸妈心力交瘁。当一个个的“可怕”行为侵袭孩子的生活,你的视野,你该如何处理,你有没有把一些原本这个年龄段正常的行为“灾难化”,误以为那就是孩子一辈子的样子?

1、当孩子没有朋友

青春期孩子的朋友关系超越了父母关系,成为他们这个阶段非常重要的一种成长改变。他们会从与朋友的相处中,寻找认可,确定自己的定位,并什么影响他对自己“我是谁”的认识。同时他们也从中学会社交,这个“微型社会”,是他们成年社交的雏形。

如果你的孩子无法和同龄人相处,或者把自己隔绝在同辈之外的时间超过了合理时间,建议你给他们一些建议:

1)你感受到什么,就会践行或传递什么。你觉得有信心,你的行为才有信心。

2)真诚地对待朋友,当面、公开地表达你赞美或反对

3)微笑,再微笑

4)对他们抱有好奇心,表达真诚的兴趣

5)扩大社交圈,鼓励他们参加一些活动,或者,陪同他们参加一些活动。走出去,才有机会

6)别害怕拒绝,就算所有人都拒绝了你,你还可以发起下一次邀请

7)父母以身作则,真诚社交。孩子会观察你的行为,或者模仿你最糟糕的习惯。

2、当你的孩子交了“坏朋友”

很多父母和孩子的“战争”是由孩子选择了父母不赞同的朋友而引起的。对父母而言,这是一个很合理的关切。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我们,也是孩子能理解的道理。但往往因为我们与孩子沟通时的激进,不恰当的表达,反而使孩子们之间相互忠诚了。

你管束得越紧,反弹会越明显。试试不同的方法,不控制孩子的朋友圈,对他们友好,营造舒适愉悦的环境。当你越放松,你的孩子会越容易向内探索和审视,他们可能会厌倦那些不好的朋友,或者,朋友的坏行为在你的感染下有质的转变。因为在你家的经历,可以成为他们体验到鼓励的机会。

3、如果他们正遭遇校园暴力、恃强凌弱

不仅是肢体、言语上的暴力,情感上的暴力,也构成了恃强凌弱的一部分。不仅是面对面的,发生在网络上的欺凌也不能忽略。

当孩子发出求救的信息,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孩子之间的矛盾,交给孩子去解决,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如果孩子不寻求帮助,父母也要对恃强凌弱和攻击行为保持警惕,并积极参与。

集体参与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则。当事各方在一个约定的场合,充分表达,是非常有必要的。当事各方不仅包含被欺凌方,欺凌方,在某些场合下,还应把旁观的孩子纳入在内。创造一个公开的平台,充分对话,澄清后果,这是对各方最好的保护。

当我们聚焦解决眼前的暴力问题时,往往会忽略欺凌行为背后的心理意义。当让每个学生感觉到归属,并教给他们如何以建设性的方式运用自己的力量时,欺凌便更好发生。教给孩子们自律,责任感,尊重自己和他人,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最核心的。

4、你无法躲避性教育

孩子对于性行为的价值观可能和我们有很大的不同。我曾在“青春期手册”多次讨论过这个问题。

我们这一代的父母还不是可以大方开口和孩子谈性的一代,我们受我们父母辈传统观念的影响,可能很多人自己对这个话题都是讳莫如深的。更别提给孩子相关的引导和教育。

即便避免谈论性,也是一种性教育,这会让孩子感觉性是神秘的,是坏的。这并不能阻止孩子去进行性体验,只会增加他们事后的愧疚感,羞耻感,并对这些感受闭口不谈。

性是生命旅程的一部分,应该是美妙、亲密的。

父母尽可能地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开放地和孩子谈论性问题,并将讨论,而不是达成一致看法作为目的。或者,选择专业的性教育机构,送给孩子一堂青春期的课程,对孩子都将是很有帮助的。

5、如果你的孩子正在自伤

十几岁的孩子,有自己的隐私,独立的生活习惯,穿衣风格,在他自伤而并不想让你知道的时候,你是很难发现的。

了解情况的最好办法,是他不像他自己了,或者表现出突然的焦虑。这个时候你需要额外关注他是否存在自伤行为。

宁愿感觉到疼痛,也不愿意没有感觉,这是他们在经历痛苦的事情后的,一种自我救赎。或者,他们因为内疚,用自伤的方式来惩罚自己。

当你发现孩子正在自伤的时候,他一定正经历痛苦。这个时候父母最不应该做的几件事:

1)告诉孩子没有什么可烦恼或难过的。这会让他们觉得你的伪善,你对他们不理解,没有真正的关心,也解决不了他正面临的问题;

2)如果发现他的伙伴有自伤的行为,也问他是否在做同样的事,这会让他们觉得这是对他们人格的侮辱,并深深戳伤他们的信心。

你内心无比着急,想和正在自伤的孩子谈谈他们内心的想法,但是你永远不能强迫孩子这么去做。他们很可能不愿意交谈,并且不愿意接受任何人的帮助。默默的守护和陪伴,是最重要的。让他们有安全感,无论发生什么,你都支持他,爱他,永远在他的背后守护他。不要让你过度的关心,逼得孩子窒息。他们需要一段自己领悟并亲自走过的旅程,谁也代替不了。

6、你根本不想看到“自杀”这个字眼

但却是不能回避的人生课题

我喜欢这句话:自杀是一种暂时性问题的永久解决办法。

让你的孩子意识到眼前的困难,只是一种暂时性的问题,可能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所有的问题充斥着大脑,他们认为那就是人生的全部了。他们因此丧失自信,并无法控制事情的发展,这会诱导孩子以一种“永久性的解决办法”来解决眼前暂时的困难。

“死亡”、“自杀”的话题不是禁闭之地,反之是需要和孩子作为常规开放讨论的问题。问问他们,当一个人丧失信心的时候,他可以选择什么样的方法呢?回顾你过去的这个阶段,你遇到了哪些困难?你从这些困难中获得了什么?

从孩子过往克服困难的经历里,带他们复盘,让他们找到内心深处的力量,这些前置的教育,会形成日后很好的铺垫。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