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婴幼护理  1-3岁

几岁的孩子该看什么儿童剧你知道吗?

  • 来源:互联网
  • |
  • 2018-09-2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演出进入暑期档,心理学家呼吁儿童剧演出年龄分级,新京报调查家长反馈及创作运营幕后。

  一部来自意大利的儿童剧,每场演出只能容纳120个观众——这意味着如果一个家长带一个孩子,最多只能容纳60个家庭。而经过成本核算,每场演出平均票价定在200-300元/人,每个来看戏的家庭因此就要支付500-800元看戏成本——即便对的中产家庭来说,这样的演出消费也不算便宜。

  然而这部面向3-6岁孩子的意大利作品《魔毯梦花园》,在3周29场的巡演中票务售罄。“这是我们的第一个项目,运气真的很好”,引进《魔毯梦花园》的立竹将这种成功归因于对目标群体的精准定位,剧目宣传中除了常规的内容简介和剧照,还着重标注了适合“年龄3-6岁”的孩子观看。《魔毯梦花园》在票房和口碑上的成功,让不少人觉得儿童剧引进是“好的生意”。但是对于分龄和演出人数的立里空间来说,运营压力也自始至终存在。

  艺术家的国际演出差旅费很贵、好作品的演出费也不会便宜、还有国内租场地的成本,综合运营成本核算下来,绝对不是一个能让人轻松的数字,立竹直言是“风险非常大的成本收入比”。“尽管我们有很多重复购票的观众,但和演出不同,儿童剧单场的看戏成本很高——1-2个大人陪伴1个孩子,至少需要买2-3张票,而分龄作品中针对低龄小朋友的戏,时长可能只有30-60分钟,我们又按照年龄段观看,所以要撬动家长买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好在好的儿童剧有不同的层次,不是说分龄作品就只有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才有感受,家长也会因为自己的阅历看到更深刻的东西。”

  而同样从事国际儿童剧演出引进的美利通创始人周晓黎也表示,如今儿童剧分龄已经成为很多家长挑选剧目时必会参考的条件,然而在十多年前自己开始接触国际儿童剧时,儿童剧分龄对于中国还是一个十分陌生的概念。当时国内甚至没有那么多小剧场和艺术空间,有时候晓黎和同事只能通过锁票的方式,来观众的看剧体验。可以说,做儿童剧演出其实并非如想象中能“一拖二/三”形式卖票那般有高利润,做一个优质的儿童剧,考虑到观戏体验和年龄细分后的诸多因素,其实演出成本相当高,而一口气要买好几张演出票的形式也会挡住家长,从而选择其他娱乐活动。

  即便是将国外严格贯彻儿童剧分龄创作的作品引进到国内,一些适龄孩子在观看中也会有“意料之外”的反应。周晓黎记得在一场针对6岁以下孩子的作品中,舞台上方倾泻的大米象征了雨水,艺术家们在雨中舞蹈。有的孩子沉浸在“雨”的氛围中,另一些孩子却直白表示,“这不是雨,这是大米。”在周晓黎看来,这种分龄之外的偏差可能源于中国传统的“小大人”教育方式。孩子的内心是纯粹的,但在模仿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超越年龄的“成熟”,他们因为早期艺术教育的不足,表现得过于。“我其实希望更多专业的儿童心理学从业者能够与艺术家们进行交流和合作,才能有效地解决实际分龄中存在的一些具体困扰。”

  为此儿童心理学家静也家长们,在带孩子进剧场前先给孩子构建一个,描述一下“我们要去哪里,要去做什么”,给孩子进行充分的心理铺垫。对于胆怯的孩子,还可以提前告诉他/她可能会出现什么(比如暗场、或者一些特殊的舞台效果)。“不要抱着让孩子学习的心态去看戏,剧场可以孩子爱与。演出中的情节、互动等等,都是一种关系的连接,并不需要给孩子太多压力,以免产生感。”

  而家长觉得剧场从业者也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入戏”。她曾带女儿看过一部电光剧《科学怪龙》,演出全部是暗场,靠演员电子冷光线打造奇妙形象。在把这部戏推荐给朋友的时候,除了剧目的分龄标注,还特别提醒朋友要判断一下孩子能否适应暗场的。“我是在中间剧场看的这个戏,形式特别美。记得在开场前剧场的工作人员会做演出导赏,告诉家长和孩子们这部戏会有暗场,小朋友们不要害怕——我觉得这个环节就特别好,家长如果知道一部戏在演出中会出现哪些情况,带孩子看戏就会从容很多。”

  随着儿童剧演出竞争的日渐激烈,中国的演出商们正在全世界“掐尖儿”挑选着最好的剧目,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和上海的小朋友所看到的作品质量已远超世界平均水平。当然任何事情都不可一概而论,就剧目分龄而言,还是家长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选剧,毕竟没有人能够比家长更了解孩子,年龄划分只是大概率的推荐,家长在日常与孩子的接触中用心观察,根据自己对孩子的理解选择剧目,才是最适合的。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导演毛尔南也对此抱有深深的认同感。“我采风时到一个小学发现,每一个年级的同学,眼神、体貌、言谈举止甚至他们所喜欢玩的游戏都有明显不同。”2015年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首次尝试演出分龄,选择的作品就是毛尔南创作的《木又寸》。在那之后,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开始全面推广演出分龄制,每个剧目在宣传中都会加上“年龄推荐”。

  毛尔南认为,孩子年龄越小各方面的差异越大,也就要求创作者更加敏锐、细腻地完成作品。比如在创作《三个》的时候,毛尔南全场只做了一次舞台全暗的切光,因为考虑到低龄小朋友可能会在暗场时发生情绪变化,而到为5-6岁的孩子创作时,他会在儿童剧中融入一些情感的铺垫,会使用更丰富的戏剧手法去表达更复杂的主题,因为此时的孩子已经开始形成对社会的认知。而在创作流程上,毛尔南介绍说,“剧院和主创会根据剧本制定初步的创作方案,进入到排练阶段之后会组织小观众探班活动——邀请不同年龄的孩子来看排练,观察他们的反应,在论证之前的年龄分段是否准确。在演出合成、彩排期间,还会再邀请一些亲朋好友带着孩子来看,收集大家的反馈,最终确定一个相对准确的作品年龄划分。”

  但毛尔南也特别提醒说,由于孩子对舞台的想象会受到很多因素比如地域等的影响,所以相比国外将作品划分清晰的年龄限定区间,国内目前儿童剧创作者并不会把作品局限在某个年龄段,比如中国儿艺更多是采用“××岁+”这样的方式来进行分龄推荐。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网站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