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孕前准备  遗传优生

以一流大学标准 提供一流社会服务

  • 来源:互联网
  • |
  • 2018-06-0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学不仅要培养创新人才,推进科技发展,更应该从“象牙塔”转变为与企业、社会合作的平台,在社会发展中承担更多责任、引领社会进步。

  近年来,围绕“走出一条中国西部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新子”的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四川大学按照提供一流的人才培养、一流的科学研究和一流的社会服务的标尺,高度关注危机应对的全球热点、难点问题。在汶川地震十周年之际,记者走近四川大学,探寻10年来学校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标尺,提供一流社会服务的科学实践。

  汶川地震以来,四川大学积极履行高校的社会责任和担当,响应国家和社会的,着力发挥多学科优势,派出一支又一支专家团队奔赴灾区,持续投身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减灾防灾工作。历经10年的重建和生长,那片曾经山河破碎的土地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时间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场山河变色、举国情牵的灾难发生后,作为我国高教领域中最早系统地提出并实施支援重灾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计划的大学,四川大学迅速制定出台了5项系列计划,同时出台了8大政策措施,鼓励师生积极参加灾后防疫和灾后重建--震后仅5天,就及时提出了全面、全力、全程参与和支援重灾区抗震救灾的要求和具体思。

  作为汶川地震后派出各类抗震救灾专业抢险队和志愿者队伍人数最多、行动最快的大学之一,四川大学也是为灾区提供全面支援的一支重要力量。汶川地震后,四川大学先后组织了1365支抗震救灾师生志愿者服务队,共计3万人次,开展各类抗震救灾、卫生防疫以及灾后重建等志愿服务工作;相继派出32支医疗救护队,共计2562人次的医务人员和医学生奔赴重灾区;派出13支由爆破和建筑结构、卫生防疫等专家组成的专业突击队,共168人,分别赴安县、绵竹、都江堰等灾区;学校4个附属医院共收治来自重灾区的危重伤病员2964人,是抗震救灾过程中收治伤病员最多的救治。

  地震发生后,唐家山一带形成的大量堰塞湖群存在着极大安全隐患,被认为是不容忽视的“定时”。四川大学杨兴国教授及其团队在实地勘察后提出“消阻扩容、引流冲刷”技术措施,为唐家山堰塞湖实现安全快速泄流,解除次生灾害风险提供了科学指导和判断。为了更好地完成排险工作,拟定科学、负责的泄洪方案,杨兴国及其团队还冒着余震、山体滑坡等风险,徒步奔赴白沙河无人区枷担湾堰塞湖现场,为地震后堰塞湖的科学排险提供了严谨的技术。

  地震发生后的半年内,四川大学工程技术与灾害排险团队还积极参与了唐家山、肖家桥、老虎嘴、都江堰至汶川“生命线余座水库的险情排查,通过现场勘查分析、紧急实验模拟等方法,有针对性地拟定应急抢险方案,为抗震救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四川大学的科研团队在灾后重建中还承担了都江堰白沙河流域、绵竹市绵远河流域、什邡市石亭江流域、阿坝州黑水县、成都市大邑县等地近60座堰塞湖的安全评估与排险治理工作,约占四川省内灾区堰塞湖安全评估与排险治理工作的50%;参与了1000余座病险水库的安全评估与灾害整治,约占四川省内灾区的25%。

  10年来,四川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的巨大成效,也离不开地处灾区的四川大学在人才、科技、人文、医疗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在灾区科学重建过程中,四川大学一直勇担社会责任,以自身的学科、人才、科技和国际交流合作平台的优势,全面、全力、全程、深入地参加灾区重建工作,为灾区的美好家园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地震灾后,学校先后与什邡市、绵竹市、彭州市等签署了框架合作协议,全面推动灾区的科学重建。按照协议内容,四川大学组织了国内外一流大学的专家、学者成立专家服务团,设立规划发展组、政策法规信息组、策划及资源整合组和医疗防疫援助协调组,从恢复发展经济、企业技术、基础设施重建、教育振兴等方面为灾区灾后重建提供全方位智力支援。

  今年5月,随着四川大学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签署深化校地合作协议,位于当地雁门乡的萝卜寨再次受到关注。作为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黄泥羌寨,被誉为“云朵上的街市、古羌王的遗都”的萝卜寨,在汶川地震中遭受重创。如今,在经过10年的重建发展后,萝卜寨的古老记忆已经重焕生机。

  汶川地震发生后,四川大学建环学院建筑系李伟教授等在第一时间就带领团队及志愿学生赶赴灾区,开展灾后规划重建救援活动。通过几个月的田间调查,李伟教授团队采用“外援式打造”的规划设计方案,运用“内发性”营造方式,帮助萝卜寨一点一点地重建信心。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建环学院团队因地制宜,根据萝卜寨的历史和现状,注重实现旅游开发与文化、自然资源、生态紧密结合的原则,共恢复老寨174套房屋,建成了宜居、宜业、宜游的旅游特色景区。团队指导当地推行自建式房屋恢复重建方式,吸引当地外出务工青年回村建设。由于这种“自建式复建”中的大多建筑、装饰材料是以就地取材为主,大大节约了修建成本,减轻了经济负担,为居民增加了收入。

  如今,萝卜寨风貌的恢复和基础设计的完善,使当地乡村旅游业得到较快发展;羌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如土夯建造文化、服饰文化、餐饮文化等得到了有效的和发扬,各种传统技艺在新建的公共工坊和村民自家的作坊中展现出来。萝卜寨的成功重建,先后获得了国家、省地多种荣誉,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最具哲学思想、最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美丽乡村。

  此外,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等在相关产业灾后恢复与重建领域,开展灾区资源类企业生产能力的恢复与重建、制造业生产能力恢复、电力系统灾后生产能力的恢复与重建;水电学院等在灾害预测及技术与集成领域开展地震灾害预测监测、山害预测监测等重建工作。同时,四川大学还积极发挥作为高水平大学的平台作用,联合世界一流大学和国际组织,为四川灾后重建提供学科支撑、科技支援和智力支持。目前,以四川大学为主体已形后重建技术30多项,成立国际灾后重建支援与研究平台1个。

  任何特重大灾害和危机,人类都要去面对。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超前去研究探索,让全人类具有灾难认识和科学预防灾难的知识和技术,具有避免和战胜灾难的信心和能力。

  为有效运用参加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向全球提供共性的体会、经验和,开展灾后重建系统研究,2010年四川大学与理工大学整合双方优势资源,成立了“四川大学-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按照“积知为用,成于济众”的办学,学院围绕灾区重建、灾区管理和防灾减灾专业需求,设置6个系、2个研究中心和1个研究所,实行管理委员会下的院长负责制。学院在大力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训、技术支持和服务等的基础上,努力建后重建及灾后高端管理与服务人才的可持续支撑平台,重大危机及灾后重建共性问题研究的高水平探索,灾害科学技术的全球性研究高地,高水平、宽领域、全球化的灾害危机处理、管理和服务的国际中心。

  与灾难应对、灾后重建等领域科学研究同等重要的,是灾难发生后“人”的。

  10年前,突如其来的地震夺去了无数孩子鲜活的生命,一大批原本幸福的家庭瞬间。灾后第一时间启动的再生育政策和工程,给灾区家庭带来了一线年来,再生育宝宝的诞生使得这些家庭黑白空寂的世界重现斑斓色彩。

  汶川地震发生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积极响应,针对地震灾区有伤亡家庭进行调研,并于当年7月启动了“地震灾区有伤亡家庭再生育全程服务行动”,向地震灾区有伤亡并有再生育意愿的家庭提供再生育技术服务。

  针对灾区再生育妇女妊娠流产率高、高龄孕产妇较多、部分妇女可能不能自然怀孕等问题,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牵头联合组成了“四川省级汶川特大地震中有伤亡家庭再生育技术服务专家指导组”,成立了妇产科组、辅助生殖技术组、产前筛查和诊断组、生育力评估组、男科组、二科组、中医组、心理咨询组等小组,全程参与到该工程中。

  自2009年至今,专家组先后派出专家76批、297人次奔赴灾区,为北川、青川、什邡、绵竹、都江堰、崇州、剑阁、平武等灾区约18991人进行妇科检查、宫颈癌筛查、再生育评估、优生优育咨询、义诊,为5600余名灾区再生育对象提供优生优育咨询、产前诊断等医疗服务,帮助5525个家庭进入了再生育服务流程,创造了60%以上的35岁以上高龄妇女,怀孕率达到90%以上的医学奇迹。截至2015年底,再生育家庭已出生婴儿3542个。

  张迅是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优生学科教授,在再生育工程中主要负责优生指导和产前诊断。“他们最大的问题,就是心理的压力。”张迅说,现在他还深深地记得震后他和团队去都江堰为再生育对象做心理疏通时的场景--几乎是每一个人,见到他们的第一面,就把他们孩子的照片拿出来给你看,说孩子有多可爱、多听话、多努力、多优秀,这让团队受到非常大的震动。“在面前,家庭失去的不仅仅是孩子,也是家庭的希望、家庭的未来。”张迅说。

  10年里,张迅和他的团队先后走进并服务了800个灾区家庭,那些接受过悉心帮助、重新生育的家庭,都会把孩子的照片发给他和团队。来自北川县擂鼓镇的陈先生在地震中不幸失去了相守多年的妻子和年仅8岁的儿子,在专家的帮助支持下,如今他已再婚并有了两个女儿。

  “每一个孩子的出生,给再生育家庭带来的不仅仅是新生命,更重要的是上的康复和痊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院长刘瀚旻说。

  灾难带给人们难以磨灭的心伤,也激励人们用勇气、关爱和行动抚平伤口,于灾难后,在希望中前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网站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