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孕期分娩  孕期生活

教育是一场爱的修行,老师和家长互相信任,才能互相成就

  • 来源:互联网
  • |
  • 2021-01-1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原标题:教育是一场爱的修行,老师和家长互相信任,才能互相成就

【 冷莉莉专栏】

教育是一场爱的修行,老师和家长互相信任,才能互相成就

原创作者|冷莉莉(河南开封贞元学校执行校长)

每年期末前,总有一批家长会带着各种各样的困惑或者焦虑找到我。期末将至,我把历年家长朋友们共同关心的几个问题整理出来,不是给大家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希望大家在遇到问题时,能聚焦教育本质,有效沟通,避免焦虑。

最重要的是,家长要保持对老师的信任感,学会与老师合作,形成家校合力,更好地促进班级和自己孩子的发展。

问题一:

老师不了解自己的孩子怎么办?

当孩子很用心地做了一件事,期待老师的肯定和赞扬,但老师却按照自己的要求只指出孩子的问题,而没有肯定孩子的努力;有时,孩子好像没做什么事,但是老师却表现出极大的惊喜和肯定,连孩子自己都觉得很奇怪。

这时,家长便会感到疑惑:“连批评和赞扬都不在点上,老师真的了解我的孩子吗?”

的确,教育的奥妙在于老师和家长能捕捉到孩子内心真实的感受,并顺势引导。如果不了解孩子在想什么,说再多话,做再多事也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了解孩子的前提,通常是建立在获取足够的信息和坦诚的沟通上,再优秀的老师,也需要时间跟孩子磨合,跟家长沟通才能达到对孩子深入的理解。

作为家长,重点思考的应当是如何给老师提供足够的信息,让老师对孩子的理解建立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上,而不仅仅是他所看到的那一个点上。

比如家长如果看到孩子很用心地做一件事,通过照片或者录像记录下来并跟老师分享孩子的努力,并告知老师孩子很期待老师的肯定,以获得更多的信心和支持。

此时老师看到的就是孩子的努力和最终呈现的成果了。那么,他在给孩子反馈的时候,就会多一个维度,不只是按照事件本身的评判标准来反馈了。

当然,最理想的状态是,不用家长提供信息,老师就能很好地捕捉这些细节,在重要时刻更好地引导孩子发展,同时这也是老师一辈子都需要修炼的敏感和专业。

家长主动给老师提供这些信息,不但更快地促进老师对孩子的了解,同时促进老师的专业化成长。

但需要提醒的是,家长也有盲点和误区,给老师提供关于孩子的信息的同时,不可强迫老师做出某些判断或决定,不恰当的干预会给老师造成额外的压力和负担,影响老师的正常工作。

问题二:

额外奖励,是否把孩子引向了外驱力模式?

比如,老师给孩子买棒棒糖作为奖励。

有的家长就表示,虽然很认同老师通过这种方式跟孩子们搞好关系,但这样会不会把孩子引向外在驱动力,而影响孩子内在的动机?

在开封贞元学校,我们通过共读、教研等各种方式,让老师们达成了一点共识: 通过课程本身的丰富深邃,通过思辨的魅力,通过美好的学习体验及成就感来激发孩子内在学习的动机,而不靠外在的奖惩手段让孩子学习。

但是我们需要厘清的一个观点是:给孩子们买好吃的或好玩的,是否等同于将孩子导向依赖外部奖惩的反应模式?

这个不能一概而论,需要考虑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贯性

如果一个老师在班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用外在奖惩的模式来引导和反馈孩子学习生活,那么班级的孩子有可能形成依赖外部评价的行为模式。

比如上课回答问题一次、打扫一次卫生、作业优秀一次……奖励一朵小红花,打扰课堂扣一朵小红花,那么班级孩子在安排自己学习生活时,大概率会因为想要获得小红花而去努力。

在此过程中,老师没有引导孩子关注事件本身的乐趣、意义,而是将其与得到或失去小红花捆绑在一起。这样就会使孩子丧失对事情本身意义的感知和享受,从而丧失内部动机。

如果老师并非一贯把孩子导向关注外因,而只是偶尔制造一些小惊喜,是不会出现家长担心的情况的。孩子本身就具有主动获取所从事事务奥妙和意义的好奇心,即他们天生是有内在学习动机的,如果不是被持续地误导,他们会自动调试。

阶段性

在某些特殊的阶段,可以适当使用外部刺激,引导孩子朝向我们希望他朝向的地方。这个“特殊阶段”一般包括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当孩子处于低龄阶段,在某方面已经表现出抗拒(即被损坏过),想要重新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动力,或者在孩子对某件事情表现出畏难和退缩的倾向时。

低龄阶段可以适当使用外部刺激,这个阶段的孩子通常会将事物是否“正确”“该不该做”这样的问题与做这些事情所产生的结果直接联系起来。比如他们会认为受到老师表扬的事情一定是对的,不管这件事情本身对不对。

另外一种情况是当孩子某方面兴趣受损,或者在某件事上表现出畏难或退缩的倾向时,可以借用外部能量打破原有的恶性循环。

比如想要孩子克服很大的困难,挑战一个较难或者他暂时没那么感兴趣的内容时,可以跟孩子约定,如果他在某个阶段能坚持做什么事,就可以奖励他最想要的一件东西。

借助想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的动力来推动另一件事情的发展,只要能坚持下来,孩子就能从持之以恒中感受到成就感,体会到坚持的力量,进而重新认识这件事。

以前孩子不愿意参与,觉得难是因为他还没有行动,陷入想象的畏难情绪中。一旦他开始做了,而且取得了成就,即便是外因促使他开始的,他依然能从做事情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就和快乐,并进而转化为自己的内驱力。

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我们要从全面、长期的视角来评判某些教育行为。社会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真真假假的信息,甚至有些自媒体为了吸引眼球,故意偷换概念,草木皆兵地搅动爱子心切的家长的焦虑。

处在这样的氛围中,如何理性地理解和分析各种言论的确非常考验人。在某方面,教育如同大海,可以容纳很多东西,有自己的平衡机制,不会因为偶尔刮过的一阵小风就波涛汹涌。

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了解它的规律,不断深入了解自己的孩子,时刻保持反思的状态,出现问题解决问题就好,不要轻易因为一件事或一个言论而持续焦虑。

教育是活泼泼的,有血有肉的生活,不是死板的教条。欢喜时,师生共同庆祝,一起狂欢;悲伤时,一起哭泣,一起分担。

我们学校的老师都会在特殊的日子,或者在孩子们完成某件特别的事情后,给孩子们买很多好吃的一起庆祝。学校没有这样的经费,都是老师们发自内心欢喜,自掏腰包。

这才是真正的共同生活,有共同的喜怒哀乐,有共同分享和表达喜怒哀乐的渠道。正因为如此,师生关系才非常融洽;正因为如此,我们学校的孩子眼里有不一样的光芒,那是对生活的热爱,对集体的信任。

问题三:

孩子阅读跟不上怎么办?

当文章篇幅过长或者文意理解遇到困难时,孩子的确会表现出一定的退缩或者懈怠,阅读兴趣会大大下降,但这是大多数孩子必经的阶段。

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孩子进入阅读晋级的阶段,正处在从某个阅读舒适区走出,进入另一个有挑战区域的过渡阶段。这个时候要给孩子一定时间和空间缓冲,让他们自己慢慢调试,找到适合自己读,又感兴趣的书籍。

正常情况下,在我校大力提倡阅读、课上课下都给孩子大量自由阅读时间的大环境下,孩子们一般能较好地度过这个过渡期。

另一方面,还可能是孩子在这个阶段把注意力投到了别的地方,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这个阶段,他们也许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在了比如舞台表演上和足球练习上,还有照顾小动物上。相比于专攻阅读,对这些事情可能更感兴趣。

这些事情能带给孩子挑战的勇气,挑战成功后的自信及对动物的关怀,这些情感与当下读的几本书相比,哪个更重要呢?

孩子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在某方面的专注投入必然会影响其在其他方面的投入。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需要全面衡量孩子的成长,不能只盯着某方面的短板。不能要求孩子在同一个时间段,把我们所希望孩子具备的能力和品质都培养出来。即便孩子有这样的天赋,也没有这么多时间。

孩子的生命状态是第一位的,只要孩子生命状态好,积极向上,那么他就一定不会虚度自己的时光,会在他感兴趣的领域投入时间和精力。其他细节的问题都会在过程中迎刃而解。反之,如果我们舍本求末,过于关注某一个分支而破坏了孩子整体的生命状态,则得不偿失。

如何让孩子获得好的生命状态?让孩子沉浸在他喜欢的领域,不断获得成就感。当然,在小学阶段,孩子喜欢的领域很大概率会不断变化。

问题四:

老师没有方向怎么带领班级?

开学了,班主任换成了一名新老师,一些家长就会直接询问其带班的方向。 当一个新老师面对家长突如其来的“问询”时,的确容易紧张,甚至说出“我还没想好”之类的回复。

听到这样的回答,家长普遍会认为,一个老师如果连自己将要把班级带到哪个方向都不知道,怎么能把班带好呢?所以,家长们都对新老师没有太大信心。

但实际上,在带班的过程中,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任务,哪个阶段应该朝什么目标奋进是一件很谨慎的事。它必须要建立在老师对班级孩子独特个性的准确把握之上,如果连自己班的孩子都不甚了解,如何谈及指引到哪个方向呢?

当家长选择一个班让孩子就读,在还不了解情况时,可以先选择发自内心地相信老师,这种真诚不仅会渗透到言行的方方面面,给老师力量,也会给孩子力量,产生不同的能量场,并散播出去。

老师感受到家长的信任后会更自信,会有更多的热情和力量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中。

孩子感受到家长对老师信任后,会本能地认同家长,信任、喜欢自己的老师,进而愿意靠近老师,跟老师交流,努力实现老师对自己的期待。

反之,老师会可能陷入自我怀疑中内耗,怀疑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孩子也可能产生对老师的抱怨和诋毁中。当然,这并不是说不管老师做了什么,家长都一味地顺从和支持,而是基于信任的前提下互相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虽然以上四个问题并不一定是最典型的案例,家长与老师的沟通也还有更多待解决的空间,但是针对以上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解决与分析,可以协助家长更好理解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避免家长与老师之间产生不必要的焦虑。

“信任”和“提建议”并不矛盾,甚至是一体的。即便没有从家长反馈意见中获取建议,每一所学校也在日复一日地学习和研究这些问题。培养优秀的孩子,需要有一个优秀的集体环境。这不是理论推理得出的结论,而是一个又一个事实道出的共同规律。

希望所有对老师和孩子有着深切期待的的家长朋友,能够发挥自己的能量,使之成为班级发展的坚强后盾!

(本文由田丽老师推荐,选自“新校长传媒”,版权归原创作者冷莉莉所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