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父母成了"孩奴"?

  • 来源:互联网
  • |
  • 2014-12-2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昨天,与两个同事的对话,引起我的深思。一个是孩子上了小学,光择校费就花了6万,另一个是孩子刚过百天,朋友去看时,带去的一件婴儿装300多元。他俩都在感叹,现在养个孩子的费用可真贵呀!

  无独有偶,到了年终岁末,论坛与博客嗮一年中育儿花销的,一个比一个让人瞠目。大体上花销基本都包括几项,奶粉、尿布、辅食、水果、早教、医疗、玩具、衣服、保姆、保险、旅游,每一项都是不小的开支。算下来,很多人都达到了五六万元,甚至有的跟帖光早教就每月万元。

  许多家长在自身的消费上可以省吃俭用,但在孩子的物质生活方面,却在向高消费发展。同样经济适用的东西,要挑选品牌和价格都比较贵的,例如一个品牌的普通婴儿装就要200元。在教育方面更是不遗余力,为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优越环境,不惜花高价买高档玩具,一套布偶玩具动辄千元,拍一套儿童照优惠价就 2880元。参加各种收费昂贵、项目繁多的亲子班、课外班、兴趣班。

  从前我们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其宗旨本无可厚非,而如今却渐渐地有些膨胀了。特别是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孩子是两个家庭几代人手心里的宝。精明的人们就是看准了中国父母的这一点,挖空心思往孩子身上捞钱。众多商家也盯住了儿童消费这一领域,想方设法的开发和生产种类繁多的商品,其真正目标不是儿童,而是望子成龙的家长。儿童的消费正成为越来越多家庭无法承受之重。

  即使无法承受,家长们依然保持着高昂的消费热情,并尽自己的能力去花时间挣更多的钱,这样,自己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富养孩子,渐渐演变成为单纯物质上的富足。没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就拿出更多的物质、更好的东西、更贵的商品作为补偿。即使更多的人也认识到精神领域的富养,却简单的理解为参加音乐会就能陶冶情操,参加兴趣班就可以锻炼性情,变相演变为用金钱可以解决的物质满足。在这样的观念下,儿童高消费不但刹不住车,而且愈演愈烈。

  当初提出"教育产业化"本是看到教育收费可以拉动中国的经济,因为中国的大部分居民的钱都存起来了,舍不得花,但是为了孩子的教育,是舍得的!后来的形势却渐渐变为"八字校门向南开,有才无钱莫进来",不少投机分子把学生当做"财神爷",过热的教育"产业化"、"市场化"、"商品化"于是沦入了背离教育规律的误区。后来我们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可家长送给学校的钱还是不少反增,因为住校费、搭餐费、择校费等名目繁多的费用加起来比原先只交的学杂费还要多。而本是纯消费一族的学生更是养活了"傍校族"中的众多小商小贩,带动小区域内经济的发展。可我们知道,伟大的不是学生,而是家长。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与父母的"孩奴"性质不无干系。

  面对日益上涨的房价和高额的养育费用,甚至有人总结出了"房奴+孩奴 = 一生为奴"。作为父母的你我,也成了"孩奴"了吗?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