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宠物相伴,儿童会更爱分享

  • 来源:互联网
  • |
  • 2014-12-2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10月9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发布了“伴侣动物(以家庭成员身份存在的宠物)与儿童心理健康研究成果”,认为养伴侣动物的儿童更少感到孤独,有更强的分享倾向,更愿意照顾幼小的儿童。而就在世界动物日(10月4日)当天,澳大利亚七岁儿童夜闯澳洲动物园虐杀13只稀有动物。动物在儿童的心理发展当中扮演的是倾听者还是发泄工具呢?记者就此采访了北师大心理学系的郑日昌教授。

  伴侣动物可弥补独生子女互助的缺失

  记:近日,您的课题组公布了伴侣动物与儿童心理健康的关系,您认为伴侣动物在儿童心理发展上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郑:伴侣动物其实是儿童生活当中社会支持体系的一个重要的补充。儿童在学校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玩耍,但是当他们回到家以后,往往会处于一个相对孤独的世界当中,这时候他们往往需要有伴侣动物来弥补这一交流的缺失。

  他们可以把自己的心事讲给动物听,这时候动物就扮演一个出色的倾听者;他们可能会因为成绩、闯祸而遇到父母的冷遇和呵斥,而这时候动物就会扮演一个出色的心理抚慰者,它们依然很亲热地和孩子玩耍。

  同时,伴侣动物以家庭成员的身份存在可以很好地培养孩子的爱心、耐心和责任感,以弥补他们没有兄弟姐妹带来的互助的缺失。

  动物的无条件接受能引导孩子交流

  记:目前在国内是哪些因素造成了孩子的孤独感,让他们需要伴侣动物的支持?

  郑:这和我们目前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有关。目前城市当中的独生子女都是住在高楼当中,邻里之间很少有交流,家长的过度保护,让孩子回到家就只能独自玩耍,家长常常给孩子买很多玩具,但这无法解决社会性的交往问题。

  记:目前国外已经开始用伴侣动物治疗心理疾病,特别是儿童自闭症等,这种治疗方式基于什么理论基础?

  郑:这主要是基于一种情感交流类型。成人和儿童交流并不是无条件全部接受的,这往往会导致孩子特别是有自闭症状孩子的反感。

  而动物则是无条件接受的,这种交流方式可以让有自闭倾向的孩子不再完全指向内心,而开始和宠物有一些交流,这有利于引导他们和外界的交往。

  有心理障碍的儿童可能在动物身上寻求发泄

  记: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澳大利亚七岁儿童夜闯澳洲动物园虐杀13只稀有动物,您认为孩子为什么会对这样的动物大开杀戒?伴侣动物会不会成为孩子的一种发泄工具?

  郑:这种行为的确是存在的,这其实是孩子们在遭遇虐待、冷遇之后,长时间无法得到情绪疏导,导致烦躁情绪长期蓄积,转而以一种仇恨发泄的方式出现,而动物往往成为他们发泄的工具。但这恰恰证明这些孩子社会支持系统的缺乏,没有能够从小培养起爱心和责任感,也恰恰证明了伴侣动物在某些家庭当中存在的必要性。

  其实目前中国家庭当中很多父母也很少真正去了解小孩子的“心事”,总觉得孩子的情绪很快就会过去,但其实这种疏忽往往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记:如果让孩子从伴侣动物那里去获取交流,会不会反而影响到他们和其他小朋友的正常交流呢?

  郑:这也是我们要强调的地方。家长首先应该鼓励孩子和其他的小朋友交流,一起玩耍,这是他们获得社会交流的主要方面,而伴侣动物只是一个有益的补充。如果担心孩子和动物在一起的时间太多,这时候可以邀请其他小朋友和他一起同动物玩耍,增加交流的对象。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