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产后月子  产后疾病

读经典活用经方:大承气汤(以痛而闭为特征的外科急腹症)

  • 来源:互联网
  • |
  • 2018-11-1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大承气汤为泻下剂,寒下,具有峻下热结之功效,主治阳明腑,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热结旁流证,下利清谷,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里热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本方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呼吸窘迫综合症、挤压综合征、急性阑尾炎等。原文较多,涉及《伤寒论》和《金匱要略》,原文如下:

  《伤寒论》第208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伤寒论》第209条: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人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伤寒论》第212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伤寒论》第212条: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伤寒论》第217条:汗出谵语者,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第220条: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第238条: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第239条: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伤寒论》第240条: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241条: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第242条: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第251条: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第252条: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第256条: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第320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第321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第322条: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第13条: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第21条: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第22条: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第23条: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哕下利病》第37条: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哕下利病》第38条: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哕下利病》第39条: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哕下利病》第40条: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第6条: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不大便,烦躁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宜大承气汤主之。热在里,结在膀胱也。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 芒硝三合。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止服。

  方义:本证是由伤寒之邪内传阳明之腑,入里化热,或温病邪入胃肠,热盛灼津所致。治疗方法以峻下热结为主。实热内结,胃肠气滞,腑气不通,故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里热炽盛,上扰神明,故谵语;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是热盛伤津之征。“热结旁流”证,乃燥屎坚结于里,胃肠欲排除则不能,津液从燥屎之旁流下所致。热厥、痉病、发狂等,皆因实热内结,或气机阻滞,阳气被遏,不能外达于四肢;热盛伤筋、筋脉失养而挛急;或胃肠燥热上扰所致。方中大黄泻热通便,荡涤肠胃,为君药。芒硝助大黄泻热通便,并能软坚润燥,为臣药,二药相须为用,峻下热结之力甚强;积滞内阻,则腑气不通,故以厚朴、枳实行气散结,消痞除满,并助硝、黄推荡积滞以加速热结之排泄,共为佐使。

  配伍特点:硝、黄配合,相须为用,泻下热结之功益峻。合用即能消痞除满,又使胃肠气机通降下行,以泻下通便。四药合用,共奏峻下热结之功。

  四个承气汤均用大黄以荡涤胃肠积热。大承气汤硝、黄并用,大黄后下,且加枳、朴,故攻下之力颇峻,为“峻下剂”,主治痞、满、燥、实四症俱全之阳明热结重证;小承气汤不用芒硝,且三味同煎,枳、朴用量亦减,故攻下之力较轻,称为“轻下剂”,主治痞、满、实而燥不明显之阳明热结轻证;调胃承气汤不用枳、朴,虽后纳芒硝,但大黄与甘草同煎,故泻下之力较前二方缓和,称为“缓下剂”,主治阳明燥热内结,有燥、实而无痞、满之证;复方大承气汤由大承气汤(枳壳易枳实)加炒莱菔子、桃仁、赤芍而成,故行气导滞、活血祛瘀作用增强,适用于单纯性肠梗阻而气胀较重者,并可预防梗阻导致局部血瘀气滞引起的组织坏死。

  吴昆《医方考》卷1:伤寒阳邪入里,痞、满、燥、实、坚全俱者,急以此方主之。调味承气汤不用枳、朴者,以其不作痞满,用之恐伤上焦氤氲之元气也;小承气汤不用芒硝者,以其实而未坚,用之恐伤下焦血分之真阴,谓不伐其根也。此则上中下三焦皆病,痞、满、燥、实、坚皆全,故主此方以治之。厚朴苦温以去痞,枳实苦寒以泄满,芒硝咸寒以润燥软坚,大黄苦寒以泄实去热。

  《医金鉴·订正伤寒论注》:“诸积热结于里而成满痞燥实者,均以大承气汤下之也。满者,腹胁满急胀,故用厚朴以消气壅;痞者,心中痞塞硬坚,故用枳实以破气结;燥者,肠中燥粪干结,故用大黄攻积泻热。然必审四证之轻重,四药之多少,适其宜,始可与也。若邪重剂轻,则不服;邪轻剂重,则正气转伤,不可不慎也”。

  徐彬:前用葛根汤,正防其寒邪内入,转而为阳明也。若不早图,至项背强直,外攻不已,内入而胸满,太阳之邪仍不解,气闭而口噤,角弓反张而卧不着席。于是邪入内必热,阳热内攻而脚挛急。盖太阳之邪并于阳明,阳明脉起于脚而络于齿也。故直攻其胃,而以硝黄枳朴清其热,下其气,使太阳阳明之邪,一并由中土而散。此下其热,非下其食也。(《金匮要略论注》)

  魏荔彤:此条乃申解痉病中里邪壅盛,可与涤除,为治痉病表证之外另立治里一法,示人审辨而用之也。痉病为柔为刚,前二条言其治矣。然有风寒郁于表而内热盛,湿气淫于里而瘀实甚,恐非专于治表可奏厥功矣。如痉为病而胸满,则湿热内壅可知也。口噤,饮食不入矣。卧不着席、脚挛急,日夜不得宁贴矣。风邪于脉道,通身之经筋,俱失其常度矣。验之必骱齿,即俗言牙关紧急之谓,此危证也。能不急为舒通其壅闭,再思善后之图乎?仲景言可与大承气汤,荡涤其瘀热于里,热既下泄,而湿之存焉者寡矣。湿邪既除,独留风邪在表,治之亦庶几易为力矣。或曰有表证则忌下,何云先攻里耶?不知痉病至此,湿热二邪已盛于里,则下之不为过矣。况热得湿而成瘀为患,在伤寒亦有下瘀热于里之法,何得执表证在即忌下之说乎?表证在而湿热未甚者,在湿病中有下之早之戒,为邪未甚者言之也,.今湿热二邪,大盛于里,瘀塞为患,甚于胃实,尚可疑虑致误乎,故病之势不一,而论治之法,亦不可牵混,凡之说,相合则有益,不然阙如何也,慎勿徒矜博洽,而引喻失当,误后学非浅鲜焉,但仲景用大承气汤一方于痉病中,亦不得已耳,可与不可与,临时尤有斟酌,又岂可孟浪从事乎,学者详之。(《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吴谦:此申痉病入里,以明其治也。痉病而更胸满,里气壅也;卧不着席,反张甚也脚挛急,劲急甚也;必蚧齿,牙紧甚也。此皆阳明热甚灼筋,筋急而甚之象,故以大承气汤直攻其热,非攻阳明之实也.其曰可与,非尽言其可与,有慎重之意。(《医金鉴>

  )

  陈念祖:此一节为痉之既成出一救治之正方。大旨在泻阳明之燥气,而救其津液,清少阴之热,而复其元阴,大有起死加生之神妙。或问凡曰可与,则犹有相酌之意,岂因大承气之过峻而云然乎!而不知此证舍大承气并无他法,犹恐服大承气之后,重证犹未尽除,还当审其缓急而商其再服之否,此际全凭医家之一识定力也。或一下之后,病势已减。审系阳明,以白虎加人参汤滋阳明之燥:审系少阴,以黄连阿胶汤救少阴之阴。二汤可以频服,服后又以竹叶石膏汤收功。抑或以三汤用于大承气之前,全要心灵手敏,此仲师可与二字言外之意也。(《金匮要略浅注》)

  章楠:此即前条之证失于开泄,以致邪深闭甚……风火内闭阳明为多,故与大承气汤,通阳明之腑,急则治标之法:腑气通,理必仍和其筋脉,可想而知也。不曰主之而曰可与,教人详审标本,随宜而施之意耳。(《伤寒论本旨》) 唐海;栝蒌桂枝二方,是治太阳伤寒之主方,非正治痉也。故原文曰太阳病,又日其证备者,以见是太阳伤寒,非痉病也。特兼人项背强,故兼治痉。然不得纯以痉论,故主麻黄桂枝汤专治伤寒,而兼用栝蒌葛根以兼治痉。言外见不可误认为痉,又不可纯作伤寒治也。此节大承气,亦是阳明里热之证,非痉之专访下也。故曰可与者,以见痉在筋脉,本不应与承气汤,而因其胸满口噤,里热更甚,则可与之,不徒治筋脉而已也,言外见痉本不可攻,而有时亦可攻,教人须审别之也。仲景此章首言发汗太多因致痉,次言风病下之因致痉,以痉,不可汗下。生津血,和筋脉,治法即此已明。此正病,本易知之,故仲景以此数句了之,不必再为赘论。惟变证变法,恐人不知,故特加详。补出葛根、栝蒌、承气三方,以见不当汗下者,亦有时当汗下也。后人不知仲景书例,于借宾定主之法,未能明之,将变法认作,而反不知矣,也夫。(《金匮要略浅注补正》)

  临床报道:将大承气汤改为冲剂,治疗214例肠梗阻患者,获得良好疗效。其中粘连性者95例,治愈83.2%;蛔虫性者50例,治愈94%;粪团性者4例,功能性者24例,不明原因者16例,均全部冶愈;但对肠扭转11例,内疝6例,肿瘤所致梗阻8例,则均无效。(中药通报,1984;3;123)。大承气汤加清热利湿之品治疗胆石症261例,结果排石125例(47.9%),排石最多者达339块;治疗急性胰腺炎,证属里热者,以本方为主冶疗117例,治愈率达98.6%(医结合,1984;1:60)

  4.脉浮弦紧而剧烈腹痛、腹胀、腹皮热、坚满拒按,便秘、清水便或粘液脓血便者;

  1.以痛而闭为特征的外科急腹症。如急性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腹腔结核性肠梗阻、胃溃疡穿孔、急性胰腺炎、坏死性胰腺炎、化脓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胆结石、胃柿结石等及腹部手术后。

  2.热性传染病如细菌性痢疾、肝炎、重症肝炎、急性黄疸性肝炎、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菌痢、伤寒、副伤寒、流行冒等;以及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性肺炎、大叶性肺炎、肺坏疽、化脓性扁桃腺炎、结膜炎、角膜炎、牙周脓肿、破伤风等伴有严重的中毒症状或出现中毒性休克者。

  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心病、哮喘、小儿哮喘、小儿遗尿、癫痫、泌尿系结石、肾功能衰竭、痔疮、脱肛、脑血栓、脑出血、高血压、症、挤压综合征、皮质醇增多症及产后食积腹痛等,出现大满、太热、大实和脉沉、实、滑为主者。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网站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