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产后月子  产前准备

张晓晖:踏上源自感动的公益之路无法停步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06-2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张晓晖在河南南召县中王庙村小学看望孩子们。受访者供图

  张晓晖用“被迫”二字形容过去13年的公益路。但他好像没办法停下来,或者说根本停不下来了。

  2006年冬天,白天热热闹闹的河南大学外语学院办公楼,在夜里显得格外寂静。晚上9点半,张晓晖的办公室成为整栋楼里唯一的光亮,他像往常一样,坐在桌前码字。

  这时,有人敲门,他起身开门,门外却没人,只听见漆黑空旷的走廊上隐约传来匆匆的脚步声;回座,又有人敲门,开门却依然没人。他心里不免惊悸,索性站在门边等着。终于第四次敲门声响起,他叫住了正要跑走的瘦小身影。

  张晓晖认出那是他的学生。“泪流满面,悲伤的神情触目恸心。”张晓晖清楚地记得十几年前的情景:学生低着头,欲言又止,小心翼翼地告诉他,父亲查出癌症晚期,为了3个子女能继续读书,决定放弃治疗,回家静候死亡来临。不知道该怎么办,向老师求助。

  刚刚工作两年的张晓晖,尚未经历过生死离别。但眼前学生的泪水,却让他的心一下下抽痛。夜深时,他想起班里另一个瘦弱的女生,一天吃两顿饭,饿了就睡觉;他还想起班里年龄比自己还大的男生,为了让弟弟读书,自己辍学打工,二十四五岁才上大学……

  张晓晖在江苏响水长大,大学时去了天津,沿海省市相对富足,他一路顺风顺水,鲜少遇见挫折。在他25岁的人生里,这是第一次真真切切地触摸到贫困带来的疼痛。

  他写博客讲述学生的故事,并决定捐出一个月的工资,希望能得到更多人帮助,“出乎意料的是,我的‘私心’得到了大家热烈的回应。”张晓晖说,就在准备结束帮扶活动时,中学恩师、大学同学纷纷带着他们的亲朋好友来捐款。

  突然之间,这分偶然的感动变成了无法收场的助学公益,那么多钱,那么多爱心,该怎么办?

  张晓晖说,在众人潮涌般的爱心“裹挟”之下,他成立了“母亲助学金”,以“母亲”来命名,就是希望这个助学项目可以像母亲般无私,又温暖人心。

  “源自感动,但超出我本意的公益之路,在同学、同事、家人不断嚷着要帮助学生的催促里一点点地开始了。”

  真正开始做公益,张晓晖才发现,感动就像旅途中的风景,一个又一个,目不暇接。这些感动,让文学青年张晓晖变得冷静、坚定,不再热衷于矫饰感伤,让原本躁动的心真正沉淀下来。

  母亲助学金逐渐延展为三部分内容:“一对一”帮扶,在爱心人和受助者之间搭建桥梁;整理和发放爱心人捐赠的物资,让所有爱心都有合适的传递出口;在真正需要帮助的乡村小学,开展大学生支教。

  到今天,母亲助学金项目已经延续了13年,但与很多帮扶贫困山区孩子的项目相比,他们规模不大,低调而没有存在感:专职人员只有张晓晖一人;协助他工作的母亲助学金志愿团维持在10人左右,成员全部是他的学生,以及之前的资助对象;每年支教的地点变化不大,长期维持在固定几个,河南开封、兰考、南阳南召山区、云南金平山区等地10所合作学校……

  张晓晖从内心深处排斥盲目扩张。“我的本职工作是德语专业课老师,小语种教学已经很忙了,我很清楚自己能投入多大的精力去做公益,或者说做好公益。”平衡和做好每一件事,这是张晓晖不变的初心。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德语系大三学生姚方鹏是母亲助学金志愿团的负责人,他把母亲助学金比喻成朴素无暇的“长裙女子”。

  “朴素、优雅、大方,并且有内涵,没有虚无的东西。”姚方鹏从大一入校就想做公益,最后选择了“长裙女子”。加入志愿团3年,他参与整理和挑拣爱心人士捐赠的物品,包括衣服、文具、书籍、食品、生活用品等等;为山区孤寡老人义卖香菇和野蜂蜜,整理购买者信息并追踪后续邮寄;项目每年给固定的几个山区图书室捐赠的书籍,他和其它志愿团成员逐一编号,方便山区学校管理,长期使用……

  做公益可以,但不能耽误学习。张晓晖对志愿团成员的学习成绩有个硬性要求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网站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