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婴幼护理  婴幼喂养

小儿中耳炎的诊治及预防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03-1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原标题:小儿中耳炎的诊治及预防

中耳炎是儿童时期常见病与多发病。很多小朋友都可能有过突发耳痛的经历,有时候甚至疼痛难忍,非常难受。不得已,家长深更半夜急急忙忙抱着小朋友往医院赶,大夫看过后很快有了诊断,告诉家长,小朋友患上急性中耳炎,需赶紧治疗,否则有可能出现鼓膜穿孔和流脓,影响听力。通过医生的积极治疗,小朋友耳痛很快缓解了,病情获得了痊愈。

中耳炎的症状表现

中耳炎尤其是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多见于儿童,临床常表现为耳区胀痛、耳内闷胀感或堵塞感、听力下降及耳鸣,有时头位变动可觉听力改善。有自听增强。儿童常表现为听话迟钝或注意力不集中。可伴有发热、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一旦鼓膜穿孔,可见脓液从耳中流出,此时肿胀的症状反而减轻。常发生于感冒、扁桃体炎、急性传染病时,或不知不觉中发生。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若急性期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一旦转变为慢性中耳炎,不仅会导致听力下降,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小儿中耳炎的类型及其表现:

1、卡他性中耳炎

又称渗出性中耳炎或者非化脓性中耳炎,婴幼儿常见,多因咽鼓管功能障碍中耳负压引起。表现为耳闷,听力下降,自声过响,自述吞咽时耳内作响,耳鸣如吹风样,擤鼻时耳内有气过水声,可有轻度耳痛。检查见鼓膜浑浊,黯淡无光,如毛玻璃油纸状,可有不同程度内陷。透过鼓膜可见液面,偶见气泡。听力检查多呈传导性聋或混合性瘤,鼓室负压,鼓室图呈B型。

渗出性中耳炎是小儿常见的致聋原因,加强本病的预防工作对小儿的防聋治聋非常重要。最主要的措施就是锻炼身体,增强机体抵抗力。

2、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多发生在上感或急性传染病时,尤其在体弱、免疫力低下、贫血、糖尿病等患儿。致病菌为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流感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局部症状

①、耳部痛:发病时,耳深处极度疼痛,也可有乳突部压痛或患侧头痛,多在夜间,小儿痛醒,幼儿用手抓耳或摇头,烦躁不入睡,啼哭拒食;

②、耳漏:鼓膜一旦穿孔,脓液可从耳道排出,开始可为血性,后为黏脓性。

全身症状

小儿较成人重。高热可达40℃以上,可有高热惊厥;呕吐、腹泻,严重时有脑膜刺激症状。

局部检查

炎症持续2-3日,脓液积聚,鼓膜彭隆,最后鼓膜紧张处破溃,脓液外溢,耳痛稍缓解。

检查:

在穿孔前全鼓膜极度充血,标记消失,向外彭隆;穿孔后常见自穿孔处搏动样溢浓。听力检查为传导性聋。如乳突受累,乳突红肿、压痛。

3、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居多,有时有变形杆菌等混合感染。患耳常因在急性期未能彻底治愈,局部破坏较重,或病理改变特殊,感染反复发作,持续流脓,听力减退。按病理改变,可分为三型:

单纯性

多由于咽鼓管感染,鼓膜中心性穿孔,主要病变在黏膜,中耳黏膜肥厚增生,分泌物多呈黏液或黏液脓性,多无恶臭,无骨质破坏。

坏死型

除中耳黏膜炎症外,伴有骨质破坏,包括听小骨、上鼓室及乳突,常有肉芽组织或息肉形成,触之易出血。分泌物多呈脓性,有臭味。

胆脂瘤型

可继发于鼓膜边缘性穿孔或大穿孔,外耳道鳞状上皮侵入鼓室,甚至乳突。鳞状上皮角化层不断脱落积聚、脂肪变性,形成干酪状团块,继续扩大,周围骨质压迫吸收,日久可波及乳突及邻近组织,包括乙状窦、硬脑膜、迷路、面神经管等引起多种合并症。

检查:

鼓膜有大穿孔或松弛部边缘穿孔,内有多量白色干酪状分泌物,量不多,有奇臭。细菌培养常有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混合感染。局部可有肉芽组织增生。X片或CT可诊断胆脂瘤。

中耳炎的病因

1、小儿咽鼓管发育特点

正常人鼻咽部和耳朵是相通的,从鼻咽部到中耳之间的这条通道叫咽鼓管,小儿的咽鼓管比较短、宽且直,呈水平位,病原体及分泌物很容易经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急性炎症。

2、呼吸道及鼻咽部疾病

比如感冒、鼻炎、咽炎等,而某些传染病如麻疹、猩红热、流感等常常会引起鼻咽部的分泌物增多,当鼻咽部存在大量细菌的时候,这些病原体就很容易进入耳部。

3、婴儿喂奶不当

如婴儿平躺着喝水、喝奶,水或奶会向鼻咽方向流入,有导致中耳炎的危险。所以,宝宝喝奶或其他饮料时,要将他的头抬高一些,并随时给他擦掉流出来的水或奶。

4、外耳蔓延

给小儿掏挖耳朵,不小心损伤了外耳道黏膜或鼓膜导致了感染,也有可能蔓延到中耳发生炎症。

5、败血症

少数中耳炎是由于败血症引起的,常见的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双球菌等。

6、不洁环境

如吸烟、通风不好、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孩子接触感冒病菌或病毒的机会大大增加,从而增加患中耳炎的可能性。

7、疲劳、睡眠不足或体力消耗过大

疲劳、睡眠不足或体力消耗过大会引起免疫力下降,易发生呼吸道感染。

8、治疗中断

通常急性中耳炎在吃了几天药后症状就会得到缓解甚至消失,这时不要根据自己的判断就认为宝宝已经好了,停止吃药和治疗。中途停止治疗是急性中耳炎长期不愈甚至转为慢性的原因之一。

中耳炎的治疗

因病治疗,清楚病症,保持鼻腔通畅,防止污水入耳,防止继发感染。各型治疗有所不同:

1、卡他性中耳炎

初期可试用药物治疗:1%麻黄素滴鼻,适当给予抗组胺药、肾上腺皮质激素。无效,应做鼓膜穿刺术,抽出积液;病情较重,可同时注入透明质酸酶或醋酸可的松。病情反复,可采取鼓膜切开或粗针穿刺、放入引流小管,留着可暂不取出,长期观察,经常插管自行脱出,穿孔自愈。

2、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要全身治疗,止痛镇静,足量抗生素。鼓膜彭隆时,切开引流。如已穿孔,穿孔过小时,应扩大切口以利引流。采取分泌物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随时清除耳道积脓,可用过氧化氢洗净,选用含抗生素的滴耳剂或滴眼剂滴耳等。

密切观察病情,如持续流脓,应注意乳头炎合并症。如有脑膜刺激症状,应除外颅内外合并症,一旦发现,应手术治疗。

3、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a、单纯型

分泌物细菌培养,选用对细菌敏感药物滴耳。如脓液减少,只有少量黏液,可采用4%硼酸酒精、1%氯霉素甘油。粉剂如碘硼酸粉、氯霉素硼酸粉等。待干耳3个月以上未复发,可考虑鼓室成形术,修补鼓膜,改善听力。

b、坏死型

先以药物治疗,如无效,应行手术治疗,清除病灶、肉芽及坏死组织。

c、胆脂瘤型

较小上鼓室胆脂瘤,可先行保守治疗,如95%酒精经上鼓室穿孔反复穿刺冲洗,保持干燥。乳突大胆脂瘤应先行乳突根治术,以彻底清除病变为主,长期观察。

提示:

1、反复中耳炎会使鼓膜穿孔增大、中耳粘连硬化,使听力进一步下降。如不适当用药,另可引起内耳神经功能下降,导致更难医治。

2、中耳反复发炎可导致骨疡型或胆脂瘤型中耳炎,骨头受侵袭时有可能导致面神经瘫、脑膜炎、脑脓肿等颅内外并发症,甚至有生命危险。

3、中耳炎如果未能得到及时治疗,耳内的液体没有被吸收,则会导致鼓室硬化、粘连性中耳炎、胆固醇性肉芽肿等继发疾病,造成永久性听力下降,治疗非常困难。婴幼儿时期正是学习语言的好时间,如果因听力困难造成语言学习障碍,就如同关上了孩子认识和感知世界的一扇窗户,严重影响孩子的心智发育。有部分家长对分泌性中耳炎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有的认为只要耳朵没有接触过不洁的水就不会得中耳炎;有的以为只有耳朵流脓才是分泌性中耳炎,因而耽误了治疗的时机。中耳炎有很多种类型,是在冬春季节比较常见的耳部疾病之一。家长一定要及早察觉孩子的行为,发现异常及早带孩子到耳鼻喉医院治疗。

中耳炎的预防

1、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注意休息,保证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坚持锻炼身体。

2、防治呼吸道感染

预防感冒是预防中耳炎的基础,若不慎感冒应及时治疗。在感冒期间鼻腔内的分泌物会增多,此时不可用手捏紧鼻孔擤鼻涕,因为这样可增加鼻和咽部的压力,使鼻涕和细菌通过耳咽管进入中耳,感染中耳炎。孩子感冒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他的耳部是否有异常,尤其是对得过中耳炎的儿童更要引起重视。

3、注意耳部卫生和保持耳部干燥

游泳时选择干净的游泳池,不要在肮脏的水域游泳。若不慎将水流进耳朵里,应及时吹干耳朵,将外耳向上及向外拉,使耳道伸直。让吹风机距离耳朵5-10cm之远,向耳内吹。以暖风或冷风吹30秒。如此可以消除细菌及霉菌生长的温湿环境。

4、鼻腔、鼻咽部疾病要及时适当地处理

小儿肥大的增殖体,要及早医治。得麻疹等急性传染病时,要多注意口腔、鼻腔的清洁卫生,以防止中耳炎。

5、合理饮食

饮食要清淡、容易消化、营养丰富,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如酒、葱、蒜等,以防热毒内攻。平时,也应该多吃一点清火败毒的食物,如金银花露、绿豆汤等。

6、避免婴幼儿呛咳

给孩子喂奶时避免过急或奶嘴上的孔较大,宝宝来不及吞咽而引起呛咳,使乳汁通过咽鼓管上行引起中耳感染。

7、避免耳外伤

如给孩子挖耳朵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耳内的皮肤黏膜而引起感染。

中耳炎检查

1、血常规

白血病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

2、乳突部影像学检查

小儿因乳突发育不成熟,故要双侧同时照,以便对比,有利于诊断。

提示:

乳突气房呈密度增高影,均匀如云雾状,或可有骨质破坏,鼓室、乳突均不含气。

中耳炎治疗

因病治疗,清楚病症,保持鼻腔通畅,防止污水入耳,防止继发感染。各型治疗有所不同:

1、卡他性中耳炎

初期可试用药物治疗:1%麻黄素滴鼻,适当给予抗组胺药、肾上腺皮质激素。无效,应做鼓膜穿刺术,抽出积液;病情较重,可同时注入透明质酸酶或醋酸可的松。病情反复,可采取鼓膜切开或粗针穿刺、放入引流小管,留着可暂不取出,长期观察,经常插管自行脱出,穿孔自愈。

2、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要全身治疗,止痛镇静,足量抗生素。鼓膜彭隆时,切开引流。如已穿孔,穿孔过小时,应扩大切口以利引流。采取分泌物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随时清除耳道积脓,可用过氧化氢洗净,选用含抗生素的滴耳剂或滴眼剂滴耳等。

密切观察病情,如持续流脓,应注意乳头炎合并症。如有脑膜刺激症状,应除外颅内外合并症,一旦发现,应手术治疗。

3、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单纯型

分泌物细菌培养,选用对细菌敏感药物滴耳。如脓液减少,只有少量黏液,可采用4%硼酸酒精、1%氯霉素甘油。粉剂如碘硼酸粉、氯霉素硼酸粉等。待干耳3个月以上未复发,可考虑鼓室成形术,修补鼓膜,改善听力。

坏死型

先以药物治疗,如无效,应行手术治疗,清除病灶、肉芽及坏死组织。

胆脂瘤型

较小上鼓室胆脂瘤,可先行保守治疗,如95%酒精经上鼓室穿孔反复穿刺冲洗,保持干燥。乳突大胆脂瘤应先行乳突根治术,以彻底清除病变为主,长期观察。

宝宝患中耳炎护理16招

1、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注意休息,保证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坚持锻炼身体。

2、宝宝出现感冒症状时

如果宝宝已经患上了感冒,除了要及时吃药治疗,还要注意日常护理,避免引发中耳炎。

3、防治呼吸道感染

预防感冒是预防中耳炎的基础,若不慎感冒应及时治疗。在感冒期间鼻腔内的分泌物会增多,此时不可用手捏紧鼻孔擤鼻涕,因为这样可增加鼻和咽部的压力,使鼻涕和细菌通过耳咽管进入中耳,感染中耳炎。孩子感冒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他的耳部是否有异常,尤其是对得过中耳炎的儿童更要引起重视。

4、缓解鼻塞流鼻涕,保持呼吸顺畅

婴幼儿的咽鼓管尚未发育成熟,因此,鼻咽部细菌及分泌物容易经过此管进入中耳鼓室而引起中耳炎。当孩子鼻塞或者鼻涕流不止时,家长应注意改善和保持宝宝鼻腔和咽鼓管的畅通。对于小宝宝,可以用吸鼻器帮助吸除鼻腔中的黏液。睡觉时可以将婴儿床的床头垫高,大一些的宝宝可以用厚一点的枕头将头部垫高,这样能够很好地避免鼻腔内的黏液流到咽鼓管内。

5、擤鼻涕不要同时捏住两鼻孔

研究结果显示,咳嗽和打喷嚏不会使鼻膜黏液跑到鼻窦中,但是擤鼻涕却会使鼻膜黏液充满鼻窦,使得鼻窦变成病原菌滋生的温床。因此,感冒鼻分泌物较多时,家长应教会宝宝先擤一侧鼻孔,再擤另一侧鼻孔,切勿同时捏住双侧鼻孔擤鼻涕,以防鼻涕和细菌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小儿模仿力很强,家长应注意自己擤鼻涕的行为是否正确。

4、给宝宝喂奶时

喂奶的姿势不正确,很容易使得奶奶流入咽鼓管内而引起中耳炎。

5、母乳喂养时要抱着喂

有的母亲白天工作劳累,夜间斜躺在床上喂奶,有时婴儿还在吃奶却睡着了,这时奶汁很容易顺着婴儿的脸流入外耳道内引起炎症。所以在喂奶时,应尽量抱起婴儿,同时还要防止因婴儿头部位置过低,喂完后轻拍婴儿背部2~5分钟。防止口中含有的剩余奶汁流入咽鼓管内。

6、人工哺养儿注意喂奶姿势

用奶瓶喂奶,不能让婴儿平躺仰卧,应该先把婴儿抱起来放在膝上,然后将其头部斜枕在自己的左臂上,再用右手拿着奶瓶喂奶。喂奶速度也不宜太快、太猛,当婴儿哭闹时应暂时停喂奶,以免咳呛将牛奶喷入咽鼓管。尤其是3个月以内的婴儿,更要避免喂奶姿势不正确而导致的呛奶或者中耳炎。

7、避免长时间吸奶嘴

很多父母喜欢让宝宝含着奶嘴玩,这种小道具虽然能让宝宝保持安静,但其实也会大大增加宝宝感染中耳炎的危险。有研究发现,频繁的吸吮动作容易使病菌从鼻腔后端进入到咽鼓管,所以家长要注意,避免宝宝长时间含奶嘴哦!

8、避免婴幼儿呛咳

给孩子喂奶时避免过急或奶嘴上的孔较大,宝宝来不及吞咽而引起呛咳,使乳汁通过咽鼓管上行引起中耳感染。

9、巧用棉签

妈妈在给宝宝洗澡时,洗澡水总是很容易进入耳朵内,液体常在宝宝的中耳积聚。为宝宝洗澡后若发现其耳道口附近潮湿,可用耳用棉签轻微擦拭,勿深入。

10、保持耳朵干燥

可用吹风机(离耳道口约30cm,弱风)将耳朵吹干。将干净的毛巾沾湿后拧干,把毛巾一角卷在手指上,轻轻擦拭宝宝的外耳部位。如果用棉签清洁耳部,千万不可将棉签深入宝宝的耳朵内部看不见的地方。棉花球的顶部小、底部大,可防止棉签深入宝宝的耳朵内部而不小心伤到耳膜。

11、避免耳朵进水

小儿洗头及游泳时尽量不要呛水,以防污水逆行呛入咽鼓管。要防止耳朵进水,还可以将宝宝耳朵由后到前按住贴紧脸部,就不易致耳朵进水。如进水可以使用软棉棒,在头部把棉花撑呈蓬松状。轻轻插入耳朵旋转,但不要太深,前提是一定要固定好宝宝的头部不能动。还有带宝宝游泳的时间最好控制在1小时以内。

12、不要随便掏耳垢、 避免耳外伤

很多妈妈见到宝宝耳朵里有一点耳垢,便觉得要帮宝宝掏耳朵了,以防耳垢越来越多;而有一些家长则喜欢用牙签或火柴梗给小儿掏耳屎,这是不恰当地做法。挖耳屎易将鼓膜戳破或是将耳道皮肤损伤,使外耳道细菌经过破损的鼓膜进入中耳引起炎症。

13、注意耳部卫生

让吹风机距离耳朵5-10cm之远,向耳内吹。以暖风或冷风吹30秒。如此可以消除细菌及霉菌生长的温湿环境。

14、鼻腔、鼻咽部疾病要及时适当地处理

小儿肥大的增殖体,要及早医治。得麻疹等急性传染病时,要多注意口腔、鼻腔的清洁卫生,以防止中耳炎。

15、合理饮食

饮食要清淡、容易消化、营养丰富,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如酒、葱、蒜等,以防热毒内攻。平时,也应该多吃一点清火败毒的食物,如金银花露、绿豆汤等。

16、注意耳道异物

防止小儿将异物塞入外耳道,引起感染而波及中耳。

注意事项1、不要给宝宝挖耳朵,避免细菌侵入引起感染。 2、宝宝洗澡、洗头时,防污水流入鼻及耳内。游泳后可用细小卫生棉签轻轻擦拭外耳道以保持清洁干燥。

3、擤鼻涕时不要双手同时挤压鼻子,应一侧一侧进行。 4、家长应细心观察小儿的听觉及语言发育情况。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到有条件的儿童听力诊断中心就诊。

5、家长应该戒烟,避免小儿被动吸烟,有利于降低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和上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