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孕期分娩  孕期生活

朱永新:好教师是生命的英雄,好父母是人生的导航员

  • 来源:互联网
  • |
  • 2021-04-1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原标题:朱永新:好教师是生命的英雄,好父母是人生的导航员

朱永新: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

好教师是生命的英雄

教育的关键是什么?有人说是制度,有人说是经费,有人说是技术……横看成岭侧成峰,每个人都能从不同角度看出不同问题并给出不同答案。我则一直坚持,教育的关键在人。 真正决定教育品质的,永远取决于讲台上的那个人。其他一切,无论制度、经费、技术还是其他,真正的目标都应该是创造条件,更好地为人服务,为教师服务。一位好教师,必然会创造出美好的教育。

什么是好教师?可能每个人心中的标准并不完全相同,不同的时代人们也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牢记当下好老师之“四有”: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如何成为一名好教师?十几年以来,在新教育的践行当中,我和新教育同仁不断追问探索着。在网络上和学校中,我也不断遇到一些一线教师为这问题而感到苦恼。我的新著《致教师》问世,这是一部经过十几年的行动酝酿,经过近三年的梳理打磨而成的作品。在这本书中,我以书信的体例,试图回答如何才能成为一位好教师的问题。

我认为, 要想成为一位好教师,必须具有理想信念,必须具有专业技能,必须具有仁爱之心。其中,理想信念是成为一位好教师的不竭动力,专业技能是成为一位好教师的实践途径,而仁爱之心与道德情操,其实是一个问题的微观与宏观两方面,是成为一位好教师的幸福源泉。

找到理由

要想成为一位好教师,首先需要找到自己做教师的理由。

理由,当它足够深刻地烙印在自己心上时,就是一种理想信念,会像灯塔一般指引方向,又像铁锚一般让人在纷繁芜杂中能够笃定。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就像其他职业一样有着自己的特殊性,有着优点和缺点。如果我们仅仅为了职业的优点而来,比如为了能够有寒暑假、收入有保障而来,我们就把目标简单定位在了衣食无忧上,这谈不上错误,只是,取法其上得乎其中,给自己进行这样的定位,就会失去这份职业的价值感与意义感,最终必然导致自己放松自我追求。

但是也要注意, 一味强调教师的奉献,强调以苦为乐的牺牲,也会动摇这一职业的现实根基。这种做法不仅会让更多人才止步于教育之外,也很难让教师产生普遍的自我认同。

为什么做教师? 我想,或许我们还可以找到其他的理由。比如,为了幸福。幸福是人类的永恒追求,教师当然也不例外。

作为教师,注定了我们不能成为经济上的大富翁,拥有丰厚的物质财富。但作为教师,我们在一份基础的物质保障之上,可以因为自己的成长而直接使学生们有更好的发展,从而收获一种精神上的富足和愉悦。这种幸福感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一个厌恶教育的人,肯定不可能成为好教师。一个能够从工作中发现幸福的教师,肯定会更乐于投身于教育之中。天长日久,已经收获的幸福就会成为一种前进的动力,激发自己创造更多的幸福。

提升专业技能

要想成为一位好教师,其次需要不断提升专业技能。

之所以不说专业知识而说专业技能,是因为对今天的教师而言,仅仅掌握知识,还远远不够。

一方面,信息化背景下,知识很容易获取,以前那种教师垄断了知识,受教育者必须被动接受知识的关系已经不复存在。更何况如今已经进入了后喻时代,在各种高科技的传播下,学生掌握某些新知识新技能的速度比教师还快,这种文化反哺是教师必须面对的时代特征之一。所以, 教师应该拥有的专业技能是复活知识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对学生们“授之以鱼”的过程中实现“授之以渔”的目标。

另一方面,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思想的多元化、生活的多面性,导致教师在教育中所遭遇、所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如果仅仅掌握了知识,而不能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不能掌握相应的方法和技巧去处理,很可能会出现教师越卖力、教得越吃力的状况。在极端情况下,这种做法甚至会造成师生之间的矛盾,最后让师生双方都深受伤害。

因此, 好教师立足于教室,一方面要有担当,关上教室的大门,我的教室我做主;一方面要永远敞开心门,乐于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乐于分享自我的成长所获,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升,将一线经验完善丰富为教育智慧,在自己的工作领域逐渐成长为专家。

仁爱之心

要想成为一位好教师,同时需要有一颗仁爱之心。

如果说专业技能是教师的智商,那么仁爱之心则是教师的情商。仁者爱人。孔子曾经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仁的主要内容。 因爱人,而互爱,教育从而拥有了生命的温度。

对教师自身而言,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刻都是现场直播。一颗仁爱之心会保证老师良好的生命状态,会确保专业技能的正常发挥。

对学生而言,真正的教育不仅发生在课堂上,同时发生在师生交流的任何一个时刻,仁爱之心是生命对生命的灌溉,精神对精神的濡染。

同时,每个人周遭的小环境,会对每个人的世界产生深刻的影响。 当一位教师拥有仁爱之心,生命就会如同一轮太阳、一弯明月,遇到难题就会向内求索答案而不是向外推卸责任,这种心态必然会影响到周围的人,就会在天长日久中形成正向的循环。

我相信,没有人不愿意成为美好的人。所有教师在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都希望自己会成为一位好老师。只是,教师是一个蕴藏神圣于平凡之中的工作。三尺讲台,无数杂务琐事,匆匆忙忙中很容易度过一天又一天,匆匆忙忙中也很容易顾此失彼,荒废了年华。

这种时候我们必须认识到,处于同样的环境下,状态是否积极将导致结局的不同。哪怕是处于不利的环境下,也只有对人之爱才能更好地激活自身的潜力,才会出现把不利化为有利的可能。这样的教师,这样的努力,这样的生命,又怎么会奏不出一曲宏大的交响乐呢?

好家长是人生的导航员

家庭教育从经验走向科学,正在经历一个从个体到集体、从感性到理性、从未经检验到经过检验、从有对有错到基本正确的变化过程。其中大数据、脑科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提供了很多启示。

1

科研数据颠覆经验常识

对家庭教育而言,科学和经验有着很大的不同,大数据有时候会颠覆我们根据经验所得出的结论。《中国教育报》曾经报道过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4年对北京、黑龙江、江西和山东四省市2万名小学生家长和2万名小学生进行的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结论是学前班不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择校并不能带给父母期待的效果、课外班不能提升孩子的成绩。

根据经验,大部分父母都认为孩子早一点儿上学有好处,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 大数据研究却发现,是否提前上学、上不上学前班,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没有显著影响,这说明把孩子拼命往学前班赶完全没有必要。

很多父母认为择校很重要,几乎每天都有人请我打招呼帮孩子进好学校,北京的学区房房价也因此居高不下。但大数据研究结果却告诉我们,成绩优秀的学生中,择校生和就近入学的学生并没有显著差异,择校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重要。从媒体报道也可以看出,卓越的学生,出自普通家庭、普通学校的比出身名门的多,比我们想象的多得多。

现在几乎没有孩子不上课外班,父母纠结的是班上的学霸都在上,我们不上怎么办?但调研数据却证明课外班并不能整体提升孩子的学业水平。当然,个别经验和案例不支持这一调研结果,有的孩子可能更适合一对一的学习方式,但统计学意义上的大数据分析整体上来讲是科学的,父母不要指望用上课外班来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

2

帮孩子成就最好的自我

从脑科学研究的角度看,3岁以后,人的大脑建立神经突触的情况已经与成年人区别不大,可见 大脑成长的重要阶段都在家庭环境中,家庭信息的丰富程度对孩子成长的帮助和影响很大。

心理学研究的一些经典实验也给了家庭教育有益的启示。比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1968年在一所小学进行“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他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学校并叮嘱他们务必保密。其实这些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但八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名单上的学生个个成绩有较大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这个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证明:父母、老师的期待和信心,对孩子会产生不一样的影响。

新家庭教育的目标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完整”就是成为最好的自己,是意味着身心的完整、家庭和学校共育的完整、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完整、发挥能量和挖掘潜能的完整、张扬个性的自由和遵守秩序的自律的完整。

3

教育方法要从经验走向科学

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三要三不要”: 要陪伴、要积极、要垂范,不要极端、不要攀比、不要专制。

要陪伴。从空间和心灵上陪伴孩子是家庭教育最好的方法,有父母陪伴的孩子的生活和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的生活完全不一样。父母跟孩子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建立起共同的语言 、共同的密码、共同的价值、共同的愿望,这种陪伴是相互影响的过程,是父母向孩子学习的过程,也是父母跟孩子建立终身联系的机会。

要积极。要注重养成孩子积极的人生态度,要鼓励为主,让孩子学会悦纳自己。即使孩子某些方面不如别人,父母也要悦纳孩子、鼓励孩子。孩子的成长空间是无法想象的,你给他多大空间,他就有多大舞台;你在多大程度上相信他,他就能演绎多大的辉煌。 一定程度上,是父母的期待和鼓励直接造就了孩子的未来。

要垂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每个孩子身上都有父母的影子,父母抱怨孩子其实是在抱怨自己,因为孩子是在你的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跟你在一起的时间远远长于他跟老师在学校里待的时间。所以, 父母的人生态度非常重要,你怎样孩子就怎样,你成长孩子就成长,你发展孩子就发展,你幸福孩子就快乐。

不要极端。要避免撒手不管和管得太多这两种极端。很多父亲拼命为家庭赚钱,把孩子交给妈妈;很多妈妈也是工作狂人,孩子就交给爷爷奶奶。这种撒手不管的态度是要不得的。管得太多就是不给孩子留成长需要的空间和时间。孩子放学就进入补习班,周末进各种课外班,完全没有自主发展的可能性。孩子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时间,一定要让他学会自己做计划,长大后他才会安排自己的人生。被父母带着走、抱着走、捆着走的人生是走不远的。

不要攀比。做父母的很难不把孩子和自己相比,我也曾经对儿子说你要是有爸爸一半的勤奋就好了。其实我的孩子很聪明,但我总觉得他不够勤奋,希望他能像我一样。但他们跟我们不一样,他的人生价值有自己的标准,用我的标准去要求他不现实,用我的目标不断地刺激他也不对,让他成为他自己,让他选择自己的道路,才是最重要的。

不要专制。父母都觉得自己天生比孩子高明,总喜欢说你的血肉都是我给的,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你当然要听我的安排。 其实父母的经验并不一定是对的,每个孩子都有一条属于他自己的道路,都有一把打开他自己真正身份的钥匙。父母的责任是用心发现自己孩子的唯一性和可能性,为孩子的成长铺平道路,呵护他,助推他更好地成长。

本文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编辑推荐,节选自《朱永新说教育》,北师大基础教育教材(ID:bsdjcjy)亦发布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